内容摘要:中国是个诗歌大国,古代诗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根据诗歌的独特性,再结合教学实际,可以有效地指导诗歌鉴赏教学,更好地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古代诗词 独特性 诗词鉴赏
唐朝宋代是一个诗的国度。讲诗国,当然是讲它的普及性。如果一个国家无论贤愚老幼都能写诗、吟诗、对诗、唱诗,那这个国家就无愧于诗国之称。铁板红牙,山东大汉,无论歌楼还是酒肆,都能唱诗吟词,真不是假话。谁都知道中国是人口大国,为什么?主要在相对比较稳定。农耕作为一个大国的根基几千年,政治上是君主制度,文化上得益于诗化的教育。朝代更迭,短则几月,长则几百年,但对诗的重视,从来如此。诗能定心,能稳世,这只怕只是中国才有的发现和创举。诗的功能被放大了。诗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兴衰升落的标准,也只怕只有中国才有。
诗成为解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因为诗歌是承载中国进程最主要的载体。无论是蒙学进读,科举为官,喜宴葬丧,参禅论道,所有的人生舞台上什么时候少过诗歌呢?
诗对于中国既然那么普及又那么重要,为什么今天我们会轻于谈诗呢?我不想谈及,留给大家思考。
唐宋诗词作为一代文学,支撑它的更主要的是它的独特性。格律、意象、境界和格调成为那个时代整体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严格的格律、纷繁的意象,清浊雄秀的境界和雅俗不一的格调使诗歌氤氲出恢宏的气象。
诗歌在华夏民族中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开出的不尽是名苑奇花,也有山花烂漫。诗歌亦滋养着我们民族,赋予我们敏感与深沉,思考与想象,豪迈与洒脱,执着与淡定。我们的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富于诗意的民族。诗意的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具持久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即便在标榜科技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点。这应成为今天我们推行诗词教学的共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抵触和拒绝古典诗词的教学,我们才能借助古典诗词的教学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一.诵记仍当作为初学诗者学习的主要方式
韵文适合诵记。讲究格律的唐诗宋词是学习诵记的好材料。
目前,就我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察,他们一般觉得理解古诗词比一般文言文要难,但对于诗词的兴趣却比学习古文大。这看上去很矛盾,其实却在情理之中。诗词理解虽难,但吟诵却很有意思。声调的谐和,便于吟诵,这是学生兴味所在。从保持和促进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出发,将诵记当作初学诗者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理所当然的。
诵记的重要还不仅仅在兴味上,还在于诵记是古诗学习精进的必经途径。我主张初中生若能滚瓜烂熟诵记一百首以上的诗词,必定能为高中和大学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朱自清先生是有着多年诗词教学经验的老师和务实的学者,他的《论诗学门径》很有见地。他说“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现在并不劝高中的学生作旧诗,但这句话却有道理。‘熟读’不独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法式。初学觉得诗难懂,大半便因为这些法式太生疏之故。学习这些法式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综合,多少应该像小儿学语一般;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也许有人觉得诵记的方法太老土,但就诗感的形成来看,是必需的。
小学乃至初中低年级的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记。讲解和分析限于粗通诗意即可,不作琐屑的释义,不作支离破碎的分析,以免影响学生对诗的感受能力。当然,我这只是一般而言,并非一概而论。最近,看了几堂干国祥老师的课堂实录,还真不怀疑低年级学生也能听得懂诗歌欣赏课,但这与干老师深入浅出的教学功力和他的学生平时训练的学习诗歌的功底有密切的联系,一般人只怕学不来。
二.说诗仍然是诗歌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还说到,“记诵只是诗学的第一步。单记诵到底不够的;须能明白诗的表现方式,记诵的效果才易见。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四、五、七言是基本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法。它须将一个意思或一层意思或几层意思用一定的字数表现出来;它与自然的、散文的语言有时相近,有时相远,但决不是相同的。它需要艺术的功夫。近体诗除长律外,句数有定。篇幅较短,有时还要对偶,所以更其如此。固然,这种表现法,记诵的诗多了,也可比较异同,渐渐悟出;但为是既久,且未必能鞭辟入里。因此便需要说诗的人。说诗有三种:注明典实,申述文义,评论作法。这三件就是说,用什么材料,表什么意思,使什么技巧。上两件似乎与表现方式无涉;但不知道这些,又怎能看出表现方式?也有些诗是没什么典实的,可是文义和技巧总有待说明处;初学者单靠自己捉摸,究竟不成”。
现在评论诗歌欣赏教学有不少误解的地方。有的认为老师不宜讲得太多,太多就是灌输。也有人不主张训练太多,太多就失去了语文的情调。我认为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该讲的还得讲,不讲不明,稀里糊涂肯定不对。该练的还得练,不练不熟。关键在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练什么,什么时候练。
朱自清先生讲说诗有三种:注明典实,申述文义,评论作法。这是诗歌欣赏的基本套路,虽有些粗线条,但原理上不错。
典实在诗歌教学中最难处理。就学习的人看太知识性,因此缺少兴味;就说诗的人来看,要参考的东西太多,很是繁琐。从中学的诗歌教学的要求看,其实还是不主张学究式地学习诗歌的。过多的罗列典实的做法肯定不适宜,但对老师来讲却不可太无凭恃,太活泛。如若仅凭个人的理解去教学生很容易落入断章取义。我主张,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说诗要有数,教时能出浅。因为用典的本质是公话中的私语,不了解公话,就很难明白私语。取舍全在比对,最后当以“切合”为准,必须从全篇整体的意思着眼,看是否能贯通上下文。典实的教学,也有人采用先示例后训练的方法取得不错的效果。我们不妨参照。
在申述文义方面,朱自清先生主张采用分析的方法,我也很认同。他说“就一首首的诗说,我们得多吟诵,细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但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样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功夫不可。譬如《关雎》诗罢,你可以引《毛传》,说以雎鸠的‘挚而有别’来比后妃之德,道理好。毛公原只是‘章句之学’,并不想到好不好上去,可是他的方法是分析的,不管他的分析的结果切合原诗与否。又如金圣叹评杜甫《阁夜》诗说前四句写‘夜’,后四句写‘阁’,‘悲在夜’,‘愤在阁’,不管说的怎样破碎,他的方法也是分析的。从毛公《诗传》出来的诗论,可称为比兴派;金圣叹式的诗论,起源于南宋时,可称为评点派。现在看,这两派似乎都将诗分析得没有了,然而一向他们很有势力,很能起信,比兴派尤然;就因为说得出个所以然,就因为分析的方法少不了”。朱先生在这里是完全肯定了分析的方法的。
课堂上采用分析的方法远比做学问复杂。做学问只要考虑分析得切合不切合,深入不深入;课堂上还要考虑学生能不能理解,有没有兴趣。一言堂的分析固然系统周密,最大的难处在要能讲出趣味。讨论交谈的方法活跃自由,最难的地方在容易走散失去准则。一般采用先提问题,再商讨,不时引导补正,最后达成相对一致的共识,这样的办法比较好。
三.“意象——意境——格调——以己证诗”是诗歌欣赏教学中较实用的课堂架构
诗歌之所以要分析,就在它表达的不充分,诗人的本意大都隐含在纷繁的意象中。人内在感受的丰富和独特,使他对直意的表白感到索然寡味,将内心的感受投射在一定的外物上,成为人对诗意的追求。诸多意象统摄在诗人一贯的思想和情感中就构成了诗人独立营造的诗意场,这就是意境。个人的性情、品格、才情在诗作中一一表现出来,形成他特有气质,我们称之为格调。诗歌欣赏教学顺着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格调的思路是符合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的解读思路的。
就拿张志和的《渔歌子》来说,全诗四诗,句句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图和渔翁逍遥图。渔翁在和悦春景中自由垂钓不仅仅是生活画面,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是生活状况。这就是诗歌的意境。渔翁对自身生活的和乐、惬意从垂钓的场景和他自己的状貌中流溢出来,有意也有境。这种不以隐为隐的隐者,没有为避而隐的无奈,也没有为隐而避的挂碍,那完全是一种不以标榜洒脱的自在。这在隐逸诗中格调是非常高的。再回到诗的意象中,花枯花荣是自在,花随水流亦自在;花养鱼肥是自在,白鹭食鱼亦自在;我来钓鱼是自在,吹风下雨还自在,不用回家更自在。无彼无此,无是无非,无兴无衰,无物无我,方是生命的本真。大智慧的理趣,实陶然之情趣,全都从他那格调中生发出来。若解诗不如照此解来。
余巧庄,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