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14

[ 古育红 文选 ]   

质疑是引领学生阅读的敲门砖

◇ 古育红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敲门砖。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要为学生提供示范、要在质疑中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帮助学生形成质疑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意 质疑途径
  古人云:“学贵有疑。”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敲门砖。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一.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才能调动起他们积极参与、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陶行之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地发表出来。在执教《散步》时,我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大部分都选第七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朗读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帮作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立即议论开来。最后,还真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
  许多学生不会提问,教师这个时候要发挥自己的示范性,启发学生提问,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当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要求全责备。如:《变色龙》一课的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我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日后会收拾赫留金吗?并说明理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合理而又新奇的答案,对进一步认识变色龙为虎作伥、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反动实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使语言与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
  三.要在质疑中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问题,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能够从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理想的阶梯》一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可以启发学生提问:第一、二段是否多余?又如,教读《天上的街市》,有些学生这样设疑:天上真有街市吗?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它们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又如,教读《故乡》时,部分学生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文中多次出场的“圆规”,到底是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
  
  古育红,教师,现居广东源城。

质疑是引领学生阅读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