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意图
由于《闺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两篇戏剧的基础上,学生对戏剧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就未再设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个性化阅读,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讨论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的实质;初步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就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牡丹亭》,初步体会戏剧的语言,并搞清楚课文的主要情节,训练学生速读课文,并从中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深入探究,意在让学生熟知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春香是怎么闹的,谁才是“闹”的主角,进而明白作者这样安排剧情的真正意图;同时也影响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三个环节:难点突破,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品读我所精选的《闺塾》中个性化的语言,意在深化学生对杜丽娘形象的体会,明白汤显祖是要将杜丽娘塑造成一个有反抗精神的至情至性的形象,并把她作为“情”的化身与“理”相抗。还让学生挑出写陈最良的语段,并结合我给的资料,简要评价陈最良,得出“陈最良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在《闺塾》中,他不过是‘理’的代表。”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影响他们要公正的评判人物,不可偏激;
第四个环节:总结,引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的观点,揭示《牡丹亭》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闺塾》的主旨。希望学生能广泛阅读好的古典作品,从中汲取养料。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2.个性化阅读,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形象;3.讨论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的实质;4.初步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入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形象,理解二人冲突的实质是“情”与“理”的对立。
在把握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实质的基础上,理解《牡丹亭》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分角色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整体感知
1.自读注释①,明确剧中人物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品味戏曲语言,尤其要体会宾白(口语化)与曲词(韵律化)的不同味道。(“曲白相生”)
3.概括“春香闹学”可分为几个主要情节。(可依照陈最良的教学过程归纳)
板书:讲诗——模字——教育春香
(四)难点突破
1. 理解文本中的相关句子,深化对杜丽娘形象的体会。
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虽然大家闺秀杜丽娘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束缚,但是她骨子里有反抗性,也有对春天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正是要将杜丽娘塑造成一个有反抗精神的至情至性的形象,并把她作为“情”的化身与“理”相抗。
2.简说陈最良
汤显祖在《牡丹亭·腐叹》中写道“灯窗苦吟,寒酸撒吞。科场苦禁,蹉跎直恁!可怜辜负看书心。兼且两年失馆,衣食单薄。这些后生都顺口叫我‘陈绝粮’”。可见,陈最良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在《闺塾》中,他不过是“理”的代表。
3.小结:综上分析,陈最良是“理”的代表,而杜丽娘是“情”的化身,陈最良与春香、杜丽娘的冲突,实际上是“情”与“理”的冲突,也就是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人性的觉醒之间的冲突。板书:(略)
(五)结语
《牡丹亭》深刻地折射出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
《牡丹亭》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牡丹亭》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李泽厚《美的历程》
(六)课后反思
教师对教材准确的把握,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所以,深钻教材、灵活设计是一堂成功课必备的条件。
代清萍,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兰化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