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尝试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适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疏导逆反心理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这是很多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但是,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一种现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可以避免向消极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三.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
考试会使一部分学生会产生紧张、烦躁、恐慌和焦虑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是,凡事应有度,过度紧张则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造成学习效率下降,正如生物学中在一定范围内酶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克服过度紧张,首先要增强自信,而以平常心态加强复习,则是提升信心的根本途径。我们应该一直给学生灌输不能以一两次学校的考试成绩来论英雄的思想,应让学生清楚生物考题并不难,每个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善于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铺设适度的台阶。坡度过大,学生易产生惧怕心理,造成厌学;坡度过小,学生则有轻而易举之感。因此,创设问题,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让学生在成功的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对于学习中的得失成败,教师也要善于帮助学生作出合理、正确的总结,使学生能够客观的分析自己个性的积极面与消极面,从而找出努力的方向。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情绪修养水平
兴趣既可以使一个人成才,也可以使一个人沉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去积极进取,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智慧,从而走上成才之路。生物课探索性强、易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增设一些辅助教材,如课外阅读、开设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和非言语交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积极的情感表现,把鼓励、期待等言行微妙的传递给他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尊重中便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乐观的精神,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梁红丁,男,甘肃省临洮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