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英语习惯用语是英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反映出了英美国家在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特色。掌握并准确用好习语,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及内涵,更准确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英语习语 英美文化 语言
一.引言
英语习惯用语是人们经过长时期提炼出来的形式固定的短语或短句,其特性是说法固定、统一,并且含义丰富。说法固定是指习惯用语的组成部分不容替换和更改,词与词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且词序也不可颠倒;含义丰富指英语习惯用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源广泛与英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体现出英美国家等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地理环境、经济体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使得不同民族形成了显著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反映,而其中最能体现文化底蕴的非习语莫属。
二.英语习语所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英国是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英语中出现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习语“all at sea”(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比喻情况紧急,性命攸关,要竭尽全力)的意思。航海时代除了除了要和海水打交道,风也是一个少不了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是否能够航行,于是习语“raise the wind”字面意思就是“找风,筹集风”,而现在用这一短语表示“筹钱”。
还有一些习语,和鱼和水有关,依然体现了英国三面环海的地理特点。比如英语中有很多的习语都和fish有关:“big fish”(大亨),“fresh fish”(新来的囚犯),“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loose fish” (放荡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还有我们汉语里讲的“挥金如土”,放在英语中却是“spent money like water”。 因此,这一系列的习语都很好的反映了英国与海相邻的地理位置。
英国的这一地域特征使其农业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英国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耕作业从属于畜牧业。很多英语习语也反映了这一特点。例如“wool gathering(心不在焉,提不起精神),“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shorn”(去偷羊毛,回家时反被剃光了头)和我们汉语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英语习语所隐含的宗教色彩
宗教在广泛流传中促使大量的习语形成。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有关的习语。如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天怜受难人,体谅不幸的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hank God”(谢天谢地),“For God’s sake”(看在老天(上帝)的份上),“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统治了欧洲大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它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祈求与理想。上帝被认为是完美的、全能的、全知的宇宙创造者和统治者。《圣经》已经成为几乎人手一册的经典读物。所以英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都是基本来自于《圣经》。例如: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就是指一无所知,而亚当就是上帝创造出的第一个人类;Job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as poor as Job就是指贫困的一无所有, Job’s patience表示极为耐心。
四.英语习语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特色
通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累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忌讳也是有差别的。英、美国家人民因受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习语表现出它特有的民族禁忌。例如在西方,人们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从人们熟悉的圣经故事中,我们知道是犹大出卖了耶稣,他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人,因此,在西方国家饭店没有第13层、第13号房间,请客避免请13个人。同样,星期五也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有人认为是和耶稣受难日在星期五有关,也有人认为亚当、夏娃是在星期五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有关。从本质上讲,所有的禁忌都反映出人民期望平安、好运,消灾免难的文化心理特色。
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一直崇尚的价值观。他们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认为人自身的价值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最常见“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materialism”(唯物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 以及俗语“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面包为生命支柱。)等, 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因此又有“Money talks”、"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
五.英语习语所折射出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习语作为语言中与大众老百姓紧密相关的组成部分, 自然是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面包不仅是英国人的主食,而且随着早期的英国移民带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的英语国家。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很多和“bread”(面包)密切相关的习语。比如“bread earner”(赚钱养家户口的人),这是饮食习俗的直接影响。在英语中用“bread and butter”转译成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谋生之道”,因为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没了这两样东西,生活就成大问题了。 “Don’t quarrel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就应该理解成“你可不要砸了自己的饭碗”。
早期的风俗习惯也可通过人名、外形、职业、个性等方面折射出。比如在英语中很黑的人叫Black,很白的人叫White,很壮的人叫Strong等等就可以看出端倪。很多英语中的姓氏以职业来命名,如Baker(面包师),Carpenter(木匠),Blacksmith(打铁匠)等等可以得到印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是在英美国家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并延续下来的,它本身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映其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考证历史文化的一个基石,并且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富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习语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英语词汇意义的组合。如果不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英语词汇上进行翻译,就会使我们进入误区。只有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溯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胡文仲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学英.张会.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游桂兰.英语习语与历史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2003,(1).
[6]姜子昌.从习语看英美文化[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0,(4).
邵颖,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