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教育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这个论题集中体现了教育改革的逻辑。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如何有效解决课程改革这么多年而有的教师仍然存在的如下困惑:
1、教学方式的困惑 几十年的教学方式,突然改变,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还很多见,为了高考,好多时候是新课程老教法。
2、学生的困惑 为了高考,学生好多还是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其次,好多同学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太大。
3、教材的困惑 新课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感觉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压力。
4、教学资源的困惑 新课程对信息量的要求增大,需要多渠道,多途径获得信息,对资料、设备等要求高,老师的知识储备也更重要。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又面临一些新问题,因此研究有效教学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有效教学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提供了保障。
由于我国过去的学校教学工作仅仅围绕升学考试进行,忽略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全面发展,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不良教育现象。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所当然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数学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同时倡导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为此提供了保障。
二.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新教材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生机,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但是无论怎么变革,最后还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那么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会落空,素质教育也就得不到实施和推广。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因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可见,有效教学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基础,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研究如何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有效教学。
当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因而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批评或责难日益增多。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厌倦、高考让学生畏惧,而数学教师们也常常为学生的厌学和教学中的重复操作倍感苦恼。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吉林省全面推广以来,广大教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一段时间后却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普遍现象。仔细审视当下的课堂就会发现,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有些教师在数学课上首先告知学生基础知识,而不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然后进行题型的归类讲解,并让学生熟记解题技巧,课后又让学生投身题海,以为这样就是提高效率了。有些教师甚至以课堂讲的内容多,学生完成的作业多而自诩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事实上,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已经失去了钻研业务的激情,而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还有一些教师的课堂看起来很“活跃”,但只是形式上追求“热闹”,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又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处理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以上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或低效,而且漠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可见,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学者及所有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李玲,教师,现居湖北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