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09

  

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 杜凤琴 陈善良

  内容摘要:写作中要让学生的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作 真情实感 激发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学生这样的“情感”: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瘤疾!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周记训练,积累学生的情感
  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何真正做到多看勤听,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作文时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这种做法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二.文化熏陶,增加学生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除此之外,一个个名人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有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世乱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彰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三.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汶川地震的图片来体味生命的美好;用“帮父母洗一次脚”启发他们学会感恩;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四.教师垂范,感染学生传导真情
  日常的教学实践不难看出:教师只在岸上绷着脸“叫练”,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必然望文而叹、望师而叹,即使作出文来也是干巴巴的空话、大话;倘若教师能以百倍的信心、极大地热情指导学生作文,并同时“下水”做出样子,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向上心便会随之产生,写出好文章就大有希望。
  在教学中,我积极热情地深入到学生中间,甘做学生的好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感染的效能。每次作文我都亲自“下水”,与学生共尝写作的甘苦,激发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能写好”的坚定信念。“下水”不仅使我本身掌握了指导的主动权,而且唤起了学生的写作情感。
  学生平凡而真实的感受,经过老师的浓缩提炼,具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的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样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
  
  杜凤琴,陈善良,教师,现居湖北竹山。

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