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抓住生活中的各种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创造,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学生才能在作文中找到自我,尝试创造,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过程,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关键词:感受生活 找到自我 快乐作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教学提倡“走面向生活,自由表达之路”。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作文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常态、以生活为本源,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认为让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契机,让学生轻松作文。
一.注重平时积累,奠定写作底蕴
“多读乃借人之功夫。”这里说的“功夫”,就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读书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叶圣陶老先生也说:“作文以表达胸中的积蓄为目的,读得多,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积蓄越多,写作的基础自然雄厚。”可见,大量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来源。我常向学生推荐、介绍各类有益的课外书籍,指导学生怎样去查工具书,怎样制作读书卡,尤其注意让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每天拿出十来分钟,或老师读书,或学生轮流读报,或自己阅读。最后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看报,就寝食不安。
当然,在信息时代,想要“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是不可能的。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我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自由,可力求甚解,也可不求深解,不求全解;可精读,也可粗读,提倡多读、多吟、多背,让学生从中获取营养,丰富积累。我每周专辟“阅读沙龙”,请学生上台朗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或自己的佳作。读后小作者谈体会,听者谈感受,共同找闪光点加以赏析。活动中,我注意选择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畅谈的机会,从而使“阅读沙龙”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大会餐”。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资源包”,我鼓励学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提倡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摄取生活中的一朵朵浪花,养成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积累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这样,写作的时候,就可从自己的“素材库”里任意选取有用的东西。学生找到了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从而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同时我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训练学生掌握积累好词佳句、优美的修辞手法、恰当的写作方式等能力。
二.观察缤纷世界,体验生活情趣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其实,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但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是无动于衷,视角肤浅,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心智偏低。为此,我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白: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作文的真来源于生活的真。初秋时节,班级的窗子上爬满了飞蛾,平常我对之总是很头疼,因为它们不断地乱飞,很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天,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发现地上躺满了飞蛾的尸体,我想:何不让孩子们观察观察这些飞蛾,然后写些观察日记。在我的提议下,同学们开始自发地观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了《飞蛾扑火》、《飞蛾的毁灭》等带有哲理的童话作文。
多情,才能善于观察、感悟生活。为此,一方面,我带领学生走入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用五官直接感受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气息,鬼斧神工的美丽,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怡情激趣;同时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评议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储备素材,孕育写作激情。另一方面,我又努力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玩,教学生玩,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一次我们到校园的生物园活动时,一位同学望着一棵美人蕉出神,我走过去疑惑地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么出神!”学生答道:“老师,你瞧,那棵美人蕉和月季站在一起,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树枝摇动,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多么奇妙的想法,我忙把周围的同学叫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在争论什么?有什么事会让他们争论不休?接着正面迁移,加大想象跨度:“瞧,他们边上还有许多玉兰树,它们会怎么说?要是这时又飞来一只蝴蝶,那将会发生什么故事?你会编这类故事吗?”第二天,同学们就写来了《美人蕉与月季》、《谁更美》、《朋友之间》等寓言和故事。在这些文章中,真实地写出了孩子们想象的七彩世界,可以看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比平时那些枯燥、成人化的作文要新颖、有趣多了。
三.丰富写作文体,强调自我意识
“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写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思想的组织化、条理化的过程,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作文中就会演绎出千姿百态的风景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写出自己独到的东西来,“注重每一篇的个性光彩,不求通篇大妙,但求各领风骚,有一点点过人之处”,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我打破单纯的技能训练和作文技巧的讲解,注重淡化文体的指导,提倡文体的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超越口头语言之上的文学语言。如鼓励学生由学写一般记叙文学会写小诗、童话、科学小报告、书信、自创格言等,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风格。
“我手写我心”。我积极引导学生从以前的清规戒律中走出来,从“真我”出发,领悟写作真谛,用自己鲜活的情感个性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思考的内容。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快乐、烦恼、希望、失望、憎恨、伤心,让作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交流。例如一次寻常的作文训练《xx,我想对你说》,我在书面写作前,先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引导学生以此为中心,辐射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说出自己心灵深处最渴望的话语。形式上,鼓励学生多样化,力求挣脱束缚,展现自我。成果是可喜的,学生的作文向我呈现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一颗颗丰富细腻的心灵。有的学生讲述了爷爷钟爱弟弟,对自己却很冷淡,她在委屈与倔强中委婉地批评了爷爷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的学生把自己幻想成一棵树,叙述了兄弟被伐、家园遭毁的悲剧,呼吁人类珍爱大自然;有的学生成了天上仙子,细数人间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对祖国、家乡赤诚的爱……学生的作文完全源自生活、发自内心,因而纯真质朴,不矫揉造作,映现了一个个活泼泼的“我”的灵魂。可见,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天空不再受约束和限制,他们才将张开翅膀,在个性作文的万里晴空自由翱翔,从而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刻板面孔,焕发出鲜活的生命色彩。
四.加强评改赏析,设计激励评语
林语堂曾经说过:“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变成八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我在批改作文时,以“勤批阅,少修改”为主,引导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尽量少地替学生修改作文,力争把学生原汁原味的作文留住。
在批改中,每次我都像开掘金矿那样,去发现学生习作中那闪光的金粒,再辅之于富有激励性的评语:一个优美的段落、一句佳句都给予真诚的赞美;一些点滴进步,哪怕微小突破,都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不理想之处也给予殷切期待。只有当教师怀着最宽容最美好的心情,和学生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心灵之间相约,学生才能体验到习作为他们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才能促使学生克服对作文的厌怕思想,培植起良好的情感,逐步进入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的境界。同时这种评改方法可以将写与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再次学习、再次创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生活是多彩的,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教师只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想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变的快乐无比。
耿霞,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