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782

[ 王敏 文选 ]   

《项羽之死》中的六个“三”

◇ 王敏

   《项羽之死》一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得最为精彩也最具悲剧性的一幕。司马迁在文中巧妙地设计了六个“三”,通过多角度描绘,以史实和想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悲情英雄!在教学时如果能够紧扣这六个“三”,就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全面地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并能深刻领会司马迁高超的写人技巧。
   一.惊心动魄的三个场景
   本文主要写了项羽穷途末路之时惊心动魄的三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垓下之围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和痛别虞姬的凄凉场景,重点突出了末路英雄项羽性格当中多愁善感的一面。东城快战主要写了项羽由成功突围到再次被围以及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乌江自刎重点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凸显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总之,三个场景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使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二.详细交代的三个数字
   司马迁写《史记》,一向惜墨如金。但在描写项羽逃亡过程时,则详细地交代了项羽的兵力变化,从“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再到“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三个数字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大有深意。因为这三个数字既可以体现出战斗的惨烈,又可以表明此时的项羽已经陷入绝境,更重要的是,在数千汉军的包围中,项羽的兵力越少,就越能体现项羽快战时的自负和勇猛无敌。
   三.酣畅淋漓的三次战斗
   被困东城的项羽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进行了三次酣畅淋漓的战斗。第一次战斗,项羽的“大呼”“驰下”与汉军的“皆披靡”形成对比,渲染了项羽的势不可挡。第二次战斗,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夸张的描写凸显了项羽的神威。第三次战斗,项羽“斩都尉”“杀数十百人”,而自己方面仅仅“亡两骑”,通过对比再次渲染了项羽的勇猛无敌。三次战斗,着重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反复渲染了项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四.以形传神的三种神态
   司马迁善于通过神态描写以形传神,这在本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项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的霸王项羽唯一的一次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出项羽内心复杂的情感,也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一个“叱”字,雷霆万钧,凸显了项羽摄人心魄的神威。“项王笑曰”,这一笑,是凄苦的笑,是高傲的笑,更是镇定从容、慷慨赴死的笑。一个“笑”字,展现了盖世英雄项羽临死前的独特风采。一“泣”、一“叱”、一“笑”,三种不同的神态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项羽的形象更真实和鲜活。
   五.可悲可叹的三次重言
   项羽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之下,三次重言“天之亡我”,暗示了他一直到死都不自省,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确实是可悲又可叹。虽然司马迁在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时饱含赞美之情,但对于他的不觉悟也暗含批评之意,这也正体现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六.出人意表的三种行为
   英雄的一些行为往往出人意表,项羽更是这样。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本欲渡江也能够渡江的项羽,却选择了拒渡,此其一;轻视别人的生命,对自己的死也毫不在意的项羽,却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坐骑被杀而赠给亭长,此其二;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此其三。但是,透过这些出人意表的行为,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项羽:拒渡,是知耻重义;赠马,是心地仁善;赐头,是视死如归。“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沈从文语),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兄”的项羽,最终选择了骄傲从容地战死沙场。随着乌江岸边的那一道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也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王敏,教师,现居安徽宿州。

《项羽之死》中的六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