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五分钟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幻灯片展示歌词,创设氛围导入。)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二.了解内容,把握情调。
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诗歌,思考1、《雨巷》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是一首什么情调的诗?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故事:写了一个孤独的“我”,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寻找一位丁香般的姑娘,与她失之交臂,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的故事。
感情基调:低沉、忧伤、哀怨、愁绪。
三.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朗读一遍。
请一位同学配乐读一遍。思考: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沉、忧伤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发言:
幻灯片补充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这首诗可能表达的是对于爱情的追求,以及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现实的黑暗: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学生自己概况“我”产生这样低沉、忧伤的情感的原因。
明确:
原因有二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一个是社会的。
四.感受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乔榛老师的朗读,再一次走进那深深的雨巷,思考他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缠绵、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①韵脚舒缓悠扬:长,巷,娘,徨,怅……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的反复:悠长,哀怨,走近……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思考:
诗人主要围绕“丁香般的姑娘”来写,具体写了哪些内容(用一个字或二个字来概括)?你认为在诗人心目中,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内容:希望(盼)——想象(想)——看见(见)——走近(近)——走远(远)——消散(消)——渴望(盼)
板书:盼、想、见、近、远、消。由这六个字组成一个圆形结构。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意义:
丁香姑娘象征着作者寻觅的知已,但没有找到;
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但没有追求到;
丁香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但还未实现。
幻灯片展示:丁香情结。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六.课堂总结。
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了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的集体朗读一遍吧。
七.作业。
发挥想象,把《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改编成一篇散文。
林淑艳,教师,现居山东无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