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高职教育中科学教学与人文教学割裂,在课程设置上,人文学科存在严重的边缘化趋向。高职教育中人文精神严重缺失,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极度欠缺。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确立“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才能使高职教育走出瓶颈,走向发展。本文对如何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作了初步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缺失 对策研究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出现试办高职院校这一提法。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中国首批短期职业大学共计13所。1982年12月10日全国五次人大批准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提出:“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酌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自此,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起来。 “到1989年高职院校已达到128所”。
进入九十年代,这一发展势头遭到抑制,高职院校的数量由1989年的128所下降到80所,高职教育进入调整期。1990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引起了一些职业大学的转向或升格。1994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三改一补”政策。由“三改”而来的高职院校,往往本身先天不足,普遍存在占地少、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学科及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缺乏特色等等问题,“利用原本就声誉不高的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进一步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声望”。
从九十年代末至今,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增长10倍多。1998至2007年间,全国高职院校“从431所增加到1168所,招生数从28.9万人增长到283.8万人,在校学生从73.3万人增长到8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9.8倍和11.7倍”。到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7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6%,高职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的54%”。
二.高职人文教育现状
(一)重数量扩张,轻内涵建设,缺乏办学特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兴办,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基础弱,且长期处在教育的边缘位置。这使得高职教育在发展之初,首先面临的是在夹缝中生存,为了生存只能求得量的扩张,无暇顾及内涵建设,更谈不上办学特色。调整期规模缩小、发展停滞的局面又造成了高职教育一味强调专业技能建设,忽略人文素质培养的倾向,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情况越来越明显。到二十一世纪初,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为了抓住这个快速增长的机遇,教育上更加注重量的扩张,原本的人文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再加上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不足,用德育与政治理论教育涵盖了人文教育的全部内容。高职教育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
(二)课程设置上以市场导向,注重技能训练,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就业率已然迅速上升为学校的生命线,这一点对于高职教育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又一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纷纷最大限度地调整课程结构,强调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应用性,唯技能训练为重,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过于注重专业能力教育有意忽略人文素质培养的政策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直接造成了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低下,如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创新精神不够等等。
(三)高职生源质量明显偏低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升学指挥棒的控制,中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中国高职教育的生源是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这种招生方式一直延用至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共享同一部分生源,招生批次放在最后一批,通俗的说法普通高等院校挑剩下的学生给高职院校。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50%的高校扩招集中在高职高专,高职高专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明显下降,高职高专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底子相对较薄”,尤其是心理素质方面,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心理比较脆弱,缺乏自我调整能力。这种情况又使得人文素质教育难收成效,高职人文教育因此走进了恶性循环之中。
三.对策研究
(一)明确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走出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误区
1、转变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思想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确立“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培养新型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不然职业教育本身都将难以生存。因此,必须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必须加强非技能性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的教育,还必须提倡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同时也不偏废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明确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制作”成一个工具化的“单向度”的人;其次,改变“重技能”轻“人文”的素质教育现状。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和高职毕业生所应有的人文素养应具备的内容要有具体的规定,把学生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学习能力列入高职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考核内容;第三,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挖掘专业教育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是让专业教育教学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学的有效载体。
(二)利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加强人文教育
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从政策层面来看,教育部已经启动了12个方面的“质量工程”,以及5年1次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状态和效果”合格指标中没有涉及“人文素质教育”。只是在优秀指标的中泛泛地提了一下“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自然更不可能有关于“人文教育”的刚性指标。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建立人文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应该扩大考核比重,在“合格指标”中明确规定“人文教育”的课程量和必要的课时数。
(三)优化师资队伍,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要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首先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品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在职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第二,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改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网络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教育模式,它是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这条途径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高职院校都要加速建设校园网、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充分共享优秀人文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决策特征与制度安排——以2006年的三个5%为案例的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总第25期:59-61
[2]王怡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研究.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13
[3]侯金丽.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考试,2009年第52期:187
[4]刘荣秀伍燕平.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其归因与影响.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2期 2007,6: 65-66
[5]杨丽君.浅谈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与对策.论坛.2009.7
[6]魏林灵.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反思.高等农业教育,2009-09.09:66-68
葛雅萍,女,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