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081

[ 梁会涛 文选 ]   

智慧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缺失的灵魂

◇ 梁会涛

  内容摘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本身富有智慧,才能培育出智慧之人,而有了智慧之人,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所以最基础的教育——课堂教育中的智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
  关键词:智慧教育 课堂教学 教育理念 教育灵魂
  估价一种教育是否有价值,最终要考察的不在于知识、课程、作业、考试,不在于教师数和学生数,也不在于其名校,而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在新时期,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校教学设施有多先进、安排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是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在于让学生完成多少作业,而在于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对自己的发展有足够的自信心,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和人生的需要;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和爱好,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一.智慧教育,新课改在呼唤
  随着时代的步伐,新课改为我们带来崭新的教育理念,理想的目标,丰富的智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即: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些目标构成了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其中的每一项目标,都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都在热切的呼唤智慧的到来。比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以前的教育强化的是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的结果,实际上,学生所学到的基本上都是属于昨天的知识和结果,这些昨天的东西并不能保证明天的创造。新的课程功能观更多地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留给学生的,是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学会做人就是大智慧。”新课程强调的就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将不再是学生的大量陈旧、重复、乏味作业的制造者,无效学习、无效劳动将远离学生,他们获取的将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的学习会变的更加有价值,有意义。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增强,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放飞自由驰骋的心灵,飞向智慧的殿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用这样的评价观来进行教育实践,教育就不再是只关注学生考分,而是看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不再是以淘汰一大批“差生”为手段而选出所谓的另一批“精英”,也不再是以牺牲教师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学生的所谓发展;不再是着力于学生的眼前状况,而是着眼于师生的长远发展。这同样是呼唤教育智慧的到来。
  用实际教学结合着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我们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新课改结合古今、中西,融会人类教育的精华,凝结成有智慧的教育。有智慧的教育需要的是一大批智慧型的教师。智慧型的教师,将在新课改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二.教育者的智慧,课堂教育的灵魂
  我们的教师,大多讲奉献、重务实,本本分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只要学生考试分数不低,也就自我满足。这种是典型的教书匠生活。这样的教师会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变革。
  有的教师,基本功好,技能棒,教学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和影响,但这样的讲台容易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精彩总是教师的,而学生则容易成为呆呆的看客。新课改倡导以学为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教学的评价不再看教师表演的是否精彩,而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出色的表现。这种教师的技能优势在新课改面前有可能成为新课改的障碍。
  面对新课改,面对未来,我们的教师需要教育的智慧。回顾一下我们的教育现状:
  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向两头无限的延长。早起不说了,白天八节课也不说了,晚自习就出现四节课的情况,学生在校内的时间被拼命挤占。期中考、期末考、每月月考、练习考、测试考、竞赛考、过关考、堂堂小考……今天考、明天考,考得学生厌学,考得老师疲惫,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靠考试得来的吗?昨天满堂灌,今天满堂灌,这是在让学生读书学习吗?分数至上,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限制学生在教室里做题做题再做题。
  吴志宏在《呼唤有智慧的教育》中谈到: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我们把教育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唯一的、最高的目的;我们使教育染上那么多实用色彩,理想沦落为实际;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唯一的基本功就是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牢牢地记住;我们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我们让教育脱离人的内心感受,只要学生看“一课一练”,上有助于考试得高分的补习班。
  可见,我们的教育现状、专家的论述都在告诫我们——我们的教育缺少了智慧。我们急需做的,是组建有智慧的教育。
  三.智慧,你从哪里来
  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的智慧也不是生来俱有的。教师的智慧来自好学、来自敬业、来自实践、来自研究、来自体验、来自底蕴、来自明辨、来自高效、来自胆识、来自创造。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条件各异、环境不一,智慧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如果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形成教师的群体智慧。下面以我的认识,阐述一下智慧的来源。
  1、智慧来自勤学
  当今教坛上大放光彩的老将新星,都有着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底蕴的形成离不开知识基础的积累,离不开学习的汲取。尤其是处在当今知识量急骤增加、信息渠道拓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勤于学习、广采博取就更加重要。“火山的爆发之所以那样强烈、壮丽,是因为它的能量来自广袤的大地。”我们的智慧同样来自广阔的知识海洋。
  2、智慧来自敬业
  提及智慧,首要的必须敬业。智慧的显著特征是创造。创造需要热情,甚至是激情。热情和激情都来自对事业的热爱和奉献。唯有敬业,才能踏上智慧之途。
  有些人,只是把教育当作维持生计的手段,只是一种职业,因此情感上是冷漠和无奈,工作上是应付和松懈,没有激情谈不上创造。“敬业就是爱自己”,这句话就有大智慧。
  3、智慧来自执著
  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凡是有成就的,都与执著、持之以恒不可分。
  4、智慧来自研究
  要实现教师的高速发展,就要走教育科研之路。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现实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按步骤的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师一旦认清了教育规律,掌握了研究成果,这些东西就会成为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
  5、智慧来自创造
  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智慧的结晶。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教师。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社会、变化的人,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变化,要有创造性。创造性的内涵十分丰富,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人格。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教师应该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造人格,要有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的勇气。
  教师的创造性还体现在: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来自学生的不断变化为教师这方面的创造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二是对自身的超越。教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旧我转变为新我。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才能不断出新,才能适应学生的变化而变化,适合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闪烁着教师智慧的方法策略就会接踵而至:如允许学生和老师平等地讨论、争论,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在求知、探索的领域,鼓励他们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多为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梁会涛,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智慧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缺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