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22

[ 王晓冬 文选 ]   

寄宿制学校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实践

◇ 王晓冬

  内容摘要: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寄宿制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其在生活空间和心理上的特殊性,阅读量小,课业繁多,作文选材范围相对狭窄,语言单调直白,缺少感染力。笔者结合东莞民办学校语文教学的实践,试图就作文指导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观点,抛砖引玉,以期对寄宿制学校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定位为“鲜活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做好二次作文,即升格作文,让鲜活的语言呈现鲜活的美。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 语言 升格作文 有弹性陌生化
  转型期的东莞,有着发达的经济实体,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生幼稚单纯的心灵。民办学校多采用寄宿制,对学生的管理往往非常严格,学生行动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约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少并受到限制,造成一些学生在情感和性格方面自我封闭。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寄宿制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其在生活空间和心理上的特殊性,阅读量小,课业繁多,作文选材范围相对狭窄,语言单调直白,缺少感染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新课改理念,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这里,结合当前笔者在东莞民办学校语文教学的实践,试图就作文指导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观点,抛砖引玉,以期对寄宿制学校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我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定位为“鲜活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做好二次作文,即升格作文,让鲜活的语言呈现鲜活的美。
  一.遴选小角度具体化的语言,呈现鲜活的美
  在语言表达上,我让学生在描述时不要选用比较笼统、抽象、空泛的语言,一定要最小角度、最具体化、最小单位的词语。
  案例一:
  一次作文:
  闷闷的玩着牌,我心里好痛苦。——曾文意《心事》
  升格文:
  闷闷的玩着塔罗牌,我感到浓浓的苦涩,像咖啡和奶茶的混合。——曾文意《心事》
  点评:一次作文只是“牌”,升格后变为“塔罗牌”,概念缩到最小。“心里好痛苦”,痛苦到什么程度,怎一个“好”字了得?升格后,心理感觉就变成了每个人味蕾上的感觉,“痛苦”变成同学都熟悉的苦涩了,“苦涩,像咖啡和奶茶的混合”就是鲜活的语言。
  案例二:
  一次作文:
  寻觅记忆的碎片,五岁那年,第一次读诗。那是一个雪夜,雪花飘洒在渺远的夜空下,在窗前旋舞,若一只只蝴蝶重影在窗帘上,游曳入我的心里。——吴可薇《诗·茗》
  升格文:
   水晶苹果内封存的童年依旧纯粹地不带雕饰,寻觅记忆的琉璃碎瓦,五岁那年,第一次读诗。
   那是一个雪夜,轻若微尘的雪花飘洒在渺远的夜空下,在镶木的落地窗前旋舞,若一只只扑翅欲飞的剪尾蝶重影在粉色的碎花雪纺窗帘上,游曳入我的心里。——吴可薇《诗·茗》
  点评:一次作文:“寻觅记忆的碎片”,升格后加了一句“水晶苹果内封存的童年依旧纯粹地不带雕饰”,“记忆的碎片”变为“记忆的琉璃碎瓦”,“水晶苹果”、“玻璃碎瓦”,在学生的记忆中永远鲜活的童年道具,都是以具体代替抽象概括的词语。
  另外,升格后“雪花”是“轻若微尘的”,“窗”是“镶木的落地窗”,“蝴蝶”是“一只只扑翅欲飞的剪尾蝶”,就是这些小角度、具体化的词汇激活了学生鲜活的生命实体,文章语言呈现了一种来自生命底层的鲜活美。
  二.遴选有色彩有温度的语言,呈现鲜活的美
  “文学即人学”。美的语言是有生命张力的语言,寄宿制学生虽然生活空间受限,但感受力比非寄宿制学生更敏锐,情感比非寄宿制学生更细腻。所以我让学生描写时,选择形容词一定写出色彩的层次,让人感受你的生命不是单调的,鲜活的生命是多彩的:有碧碧的绿,有浅浅的蓝,有热烈的红,有绚丽的紫……像多汁的石榴,要一颗一颗地剥下来放在唇齿间体会,闻不到芳香,却留下一手艳丽。
  案例三:
  楼下种了一株春枣,春风吹拂,枣儿挂在叶子之间,饱满而又张扬着。
  母亲这时候便拿出长钩,踮起脚,宽厚的衣裳随风飘荡,钩下一颗用竹篮稳稳当当地接住,不一会儿春枣便装满了。——刘晓珠《我与春枣》
  升格文:
  楼下种了一株古铜色的枣树。春风吹拂,枣儿颗颗如玉如星地挂在青翠的厚叶之间,饱满而又张扬。
  母亲这时候便拿出长钩,踮起脚,素蓝的衣裳飘飘,钩下一颗用竹篮稳稳当当地接住,不一会儿春枣便在篮里打闹:有的你挤我推,有的挤眉弄眼,有的却缠绵悱恻,青涩的皮,里面的洁白的果肉似乎要拥挤而出。——刘晓珠《我与春枣》
  其实,升格文只是在原文基础上多用了几个有色彩的形容词:“古铜色的枣树,青翠的厚叶,素蓝的衣裳,青涩的皮,洁白的果肉”,就让人觉得那种春天生命的蓬勃之气迎面扑来,那鲜活的生命气息即使对于相对封闭的寄宿制学生,也是极具感染力的。
  语文天生浪漫,何不借用色彩的绚丽扮靓作文,扮靓看似平淡的寄宿制学校生活呢?
  作文案例4:
   可是,还有大把的黑白卷等我去做。可能我与那不羁的生活,只能像平行线,永不相交吧。——严瑜然《心事》
  升格文:
   可是,还有冷若冰霜的黑白卷等我去攻克。现实的生活,与我不羁的侠客生活,只能像两条淡漠的平行线,永不相交。——严瑜然《心事》
  原文中的“黑白卷”相对“试卷”,“平行线”相对“两种不同的生活”本已很具体很形象了,但加上“冷若冰霜、淡漠”这两个词,马上让情感有了一种真实可感的温度,使语言因温度而有了生命力。
  三.遴选有弹性陌生化的语言,呈现鲜活的美
  学生的情感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因而用一种反常规陌生化新鲜的语言,可以使语言获得一种弹性。从句法上看,它偏离语法,创造出“陌生化”语句;从语义上看,它言内而意外,把意思自由、活泼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弹性语言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作文案例5:
  月光如水,音乐般静静流泻着清辉。于心湖之上,于微闭的眼眸,盛开着一朵一朵的渴望。琴声如水。情怀如水。——叶慧诗《倾听高山流水》
  常规的写法是音乐飘扬,盛开花朵,但上面句子中“音乐” 因“流泻”而活泼,“盛开着一朵一朵的渴望”这种新奇化陌生化的搭配,化静为动,语言因有弹性而呈现一种鲜活美。
  作文案例6:
  伫立在树下,好久好久。瓷砖的清凉,慢慢地蔓延着,肆无忌惮地冰封流泪的心,清脆的鸟鸣,明媚的阳光,一切忽然间在我的脑海里被屏蔽,像缺氧,像迷路,更像失败将我坚决地拷在牢笼里……那些慌张的记忆流淌着。——刘颖诗《一树繁花》
  “蔓延”、“肆无忌惮地冰封”、“屏蔽”、“慌张的记忆流淌着”这一系列词语搭配,以陌生表现熟悉,使得整个句子仪态万千、摇曳多姿,仔细把玩,方觉情味隽永,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四.遴选有想象力有诗意的语言,呈现鲜活的美
  寄宿制学生生活空间狭小,但想象力是无限的。在作文中,如果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阅读经历,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作文案例7:
  每天,从题海中钻出来,便望着枯败的榕树,相信自己拿着枯枝与风比武,一袭青衣,一柄长剑,剑气荡于回肠间。
  升格文:
  每天,从题海中钻出来,便望着枯败的榕树,想象自己拿着枯枝与风比武,一袭青衣,一柄长剑,明月清风自在怀。
  即使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我也常常遐思不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眼底,是否也有笑傲江湖的风姿?“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林中,是否闪动着飞花摘叶般灵动的身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稼轩的灯火,是否留下几抹独孤九剑的划痕?
  升格文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想象的成分,以唐诗宋词的意境作空间拓展,让唐诗宋词融入武侠的元素,让武侠别具一份古典的文化意味,一张一弛,雅俗并行,可堪匠心独运。
  对寄宿制学生来讲,作文是传承智慧的艺术,更应是点亮生命的艺术。教学首先是生命的,然后才是智慧的。任何一种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体鲜活生命的教学行为,都是舍本逐末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发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师生一起享受鲜活的语言之美,点亮创造之光,这样的作文教学才真正是发展的、生成的、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吕亚萍《论艺术语言的弹性美》
  2、《中学语文教学》2009.10
  3、《语文学习》2010.3
  
  王晓冬,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寄宿制学校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