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37

[ 杨建峰 文选 ]   

用宽容震动灵魂

◇ 杨建峰

  “那使鹅卵石趋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轻歌曼舞。”这句泰戈尔的名言一直是我教书育人的座右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责任感以及对鲜活生命的敬畏,必须懂得宽容的惩罚有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虽然如此,但有两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案例呈现】:
  案例一:2011届高三文科A班的一节复习课前,为调节紧张枯燥的复习氛围,我让科代表打开多媒体,播放已经下载好的几首古诗歌曲。课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口,一见教室的情景,我就气炸了肺:一帮男生围在电脑前嘻哈哈的看着什么,学生徐某在操作电脑,教室里吵吵嚷嚷一片混乱。我看了一眼电子白板上的显示,他们在QQ农场中偷菜,正在这时屏幕中竟然闪出一个包含不良信息的网页。我厉声喊了一句“干什么呢,你们?”就几步冲到操作台边。学生一见我来都慌乱地回到了座位上,我关闭了投影仪,一把抓住了还在操作台边的徐某。我气冲冲地瞪着这个平时“牛皮哄哄”的学生吼道:“站在这儿!你想干什么?”不料他看了我一眼,就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淡淡地来了一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显然我的盛怒激怒了这个脾气火爆的学生。此时的教室仿佛凝固了,从未见过我发火的学生神色紧张地看着讲台上的我们。听到了徐某的这句话,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手不由自主抖了起来。可怕的半分钟后,随即冷静下来的我叫徐某回到了座位上,开始了教学,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节课效果差的让人汗颜;这个有点小聪明却不怎么用功的语文天赋极好的学生,经历了这次冲突后,总是有意地躲着我,语文成绩直线下滑……
  案例二:几周后在文科A班的晚辅导上,我发现一个女生一脸悠闲不像在学习,仔细观察仍然没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此时有学生举手问题,我就去辅导了。几分钟后我看到女生仍然是先前的样子,就走到她跟前,这时我才发现她在听歌。正欲发作,准备以没收、训斥的手段惩罚她,突然我想到之前的教训,压制住了怒气,顺势继续向前走,脑子里却在思考对策。我想,无论哪种惩罚,在教室这个环境中无异于给学生心灵施暴,往往是压而不服,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创伤。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台阶、一个余地,让她在内疚和感激的交织中接受一次轻歌曼舞式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想到这里,我悄悄来到这位女生的旁边,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她耳朵上取下耳机,轻声说:“这会儿做练习效果最好,抓紧时间,有不会的问我。”边说边在抽屉里取出了MP3,连同我的教本一起放回了讲台。整个过程没有其他同学注意到,只有她知我知。下课了,我有意忘记拿教学用具出了教室。几分钟后,我回到教室取东西时,你猜发生了什么?讲台上的MP3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写着一张“老师,对不起,我错了。MP3我拿回了,以后您看我的表现”的字条。我往下看了一眼,那位女生正怯生生地偷看我,我微微一笑,出了教室……从此之后,该生上语文课格外专注,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错误。
  【反思与感悟】
  学校是一个在学生淘气与犯错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成长的地方。面对教育教学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制怒、静心、智慧,用宽容震动敏感而脆弱的灵魂。
  第一,为人师者首要的基本素质就是制怒。看到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没有不生气的。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人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何况是那些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呢?学生犯错误应该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换而言之,活泼好动的孩子不犯错误,那才不正常呢!教师一定要看透,再“重”的错也是“轻”的,举重若轻,这是展开批评艺术的关键。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制怒。在许多时候我们动辄发怒,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制怒。
  第二,教书育人者要有一种平和的心境。学生尊敬工作负责、雷厉风行的老师,佩服学识渊博、水平高超的老师,但他们更爱戴和蔼可亲的老师。为人师者只有平和从容、宽严适度,不失和蔼可亲之本色,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理想的教育预期效果。苏轼有言,“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辈当牢记之。
  第三,教师要让自己成为智慧型的职业者,应当成为校园优美环境的欣赏者、学生良好举止的赞赏者、教师神圣职业的吟诵者、课堂生命活力的激发者。要用宽容和细致的呵护去影响学生,用宽容的方式去感化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时刻认识到,判断怎样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正确的。
  
  杨建峰,男,甘肃临洮县第二中学教师。

用宽容震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