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ID: 156138

[ 祁青元 文选 ]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 祁青元

  如今提倡赏识教育,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学生性格开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同样,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不仅要赏识,更要进行挫折教育。心理学有一种观点: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降低,二是不愿接触艰难困苦,甚至将一些平常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目前,家长中存在着一种不利倾向,他们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根苗,怎么也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尽量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要求,包括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代替他们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今后的人生一帆风顺,这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很不利。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方面的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方面的教育呢?
  一、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学生,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生活是艰辛和残酷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养成一种容忍的态度和豁达的心境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学生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二、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与其将来让他在挫折面前自怨自艾,不如现在就把挫折“送”给他。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这没有错,但赏识过了头,效果适得其反,学生容易产生虚荣、自傲的心理,很难接受不同意见,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不受点儿挫折教育,将来怎么走上社会?有少数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取得了成功,也是经不起任何挫折,自私得不允许任何人超过他。
  三、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学生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学生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进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四、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与同学交往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学生群体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特级教师韩军认为,教育应是十八般武艺,欣赏、激励、批评、惩罚等等,缺一不可。这可谓真知灼见。世界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面对知识、能力、性格、经历、家庭都不一样,而且思想不断变化着的中学生,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都需采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我以为,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挫折教育与打骂无缘,打骂只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其人格,培养叛逆者与奴才。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教育,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与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学生,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祁青元,教师,现居江苏金坛。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