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9期 ID: 356577

[ 佚名 文选 ]   

教学情境中的文学教育

◇ 佚名

  按庄文中先生的看法,50年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所走过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见《论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如果把这条道路进一步延伸,我们看到,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不仅受到肯定,而且得到空前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高度关注。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者对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对文学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予以揭露;一类是从学理角度对其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们看到,其中的“价值·理念”、“审美·情感”和“主体性·多元解读”三组关键词最引人思考,触及到文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从这三组关键词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组论文进行评析。
  
  一、价值·理念:文学教育的基本立场
  
  [评议文章]黄耀红《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原载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原文提要]文学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学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在于“精神立人”。文学教育的价值追寻将文学引向美育的境界。走向美育的文学教学,注重体验、强调对话、崇尚创造,并且在文学教学方法上,追求与汉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和文学阅读行为全面对接。
  对文学教育的价值和理念的探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凡与广义文学教育相联系的几乎所有学科,如文艺学、文学研究等都对此话题有所观照。黄耀红的《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一文的特殊价值在于:它立足于语文课程论的视角,对这一话题作了深入论述,初步建构了语文科文学教育的研究框架。这对重新思考文学教育研究的思路,改变语文课堂中文学教学的现状不无启迪作用。
  在作者看来,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立人”。所谓“精神立人”是指个体在文学中的精神成长。作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他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他与文学相互进入、融合,重新生成一个更美好、更成熟的“人”。实现文学教育“精神立人”的关键是把文学教育定位于美育。作者认为,文学与美之间存在同构的关系,文学展示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意蕴,这种展示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这意味着文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主题与意义的抽象、结构层次的划分,而在于阅读过程中不断生成作品的意义。作者还指出,“精神立人”的背后,实际上还蕴藏着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文学的广泛阅读,其终极目的是使人成为生活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工具和机器。“精神立人”说、“美育”说,这些一般性观点在作者严密的论述中有了丰厚的内涵和逻辑联系,而作者对文学教育、课外阅读、终身教育理念等概念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则有助于拓展人们对文学教育核心价值的理解。
  与这种“精神立人”的核心价值观相对应,作者提出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应体现三大理念:体验、对话与反思。首先,为什么文学教育要强调体验呢?作者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体验,文学形象及文学作品内容本身是作家“体”和“验”的精神产物,因此,理解文学形象只有采用体验的方式,才能唤起与作者的共鸣,拥有文学的感受力。从体验出发的文学教育,决定教学形式强调读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其次,如何认识对话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作者指出,对话理论之于文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是促进教师的反思;二是实现作品的阐释由静态形成走向动态生成;三是促进课堂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对话理论与文学教育存在高度契合性,以“文学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比以“科学语言”写成的文本具有更广的对话空间。另外,文学教育强调创造,而阅读的再创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文学教育价值的方式主要是引发学生对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深切反思,这种反思内化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个体的觉醒。
  在实施方法上,作者的探索也体现了一定的认识水准。他提出,文学教学方法要实现“三个对接”。一是文学教学要与汉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对接。这里的传统经验,主要是五四以前传统语文教育倡导的熟读、积累和感悟。二是文学教学要与学生接受心理对接。要切实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接受心理,考虑不同文学样式所造成的不同心理反应。三是文学教学要与学生阅读行为对接。这里的阅读行为,主要指学生的课内阅读行为和课外阅读行为。学生的课内阅读行为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合作性、交流性与探究性,而课外阅读行为则显得随意性和个别性,两者应该形成基础和拓展的关系。
  《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一文,完整论述了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学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法,初步构建了以美育为核心的文学教育研究框架。而实际上,这一框架隐去了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当前所实施的文学教育并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我们看来,实际的文学教育至少存在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材料或手段的文学教育;二是作为目的的文学教育。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客观的文本存在,并没有先天的课程属性,它既可以作为培养文学素养的文学教育,也可以拿来作为其他教育的材料,如政治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生物教育、文化教育中的材料。只有当我们把文学作品真正当作文学作品来教,用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我们所实施的才是“文学的”文学课程;而当我们只是把文学作品当作一般文章来教,用文学作品来达到文学素养之外的其它目的的时候,我们所实施的就不是“文学的”文学课程。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教学不等于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用文学作品进行的教学,可能是文学教育,也可能是其它教育,关键要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作为目的的文学教育也并不是单一的文学教育。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从功能上说,通过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多角度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并从中汲取营养。文学,由于它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塑造学生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学教育具有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教化价值等。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去仔细区分这些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认定其中的审美价值是核心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在实施过程中,文学教育要强调体验、对话和反思,在实施方法上,要强调与传统经验、学生接受心理和阅读行为的三重对接,这样,笔墨相对集中,有利于对理论作展开性论述,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审美·情感:文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评议文章]具春林《文学经典教学的两大硬伤——以〈荷塘月色〉为例》,原载于《人民教育》2007年第11期。
  [原文提要]情感层面审美意义建构的概念化与语言层面审美意义建构的模式化,是文学经典教学的两大硬伤。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文学经典的审美意义就无法深入开掘,教学就会陷入刻板和单调之中,文学教育就难有大的改观。
  语文科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这一点得到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近年来,关于文学教育方面的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如鲁定元《文学教育论》(华中师范大学,2005)、周燕《文学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胡根林《文学课程内容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和一些代表性专著,如张永德《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等都对此有所发挥或阐述。它们或对这一观点作出详细论证和精彩演绎,或索性把这个观点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从理论上去分析文学教育的审美内涵,也许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但在文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种审美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具春林《文学经典教学的两大硬伤——以〈荷塘月色〉为例》一文,就是这方面探索所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