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因为诗人对他所说的事情懵无所知,而是因为他不能说出他所知道的事情。
——诺思罗谱·弗莱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大师说李杜尚且有虚实之论,一般饱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教育的人,对杜诗抱句句坐实之苛解,对李诗怀篇篇玄空之议论,自然不足为奇。杜诗有史的价值,故有“史诗”之称;李诗有唯美的功能,所以,诗人被誉为“诗仙”,仙者,人兽之外的第三者之谓也,亦说虚无飘渺之逸闻逸事逸人逸境也。这些似乎已成为阅读李杜的常识。一般李诗尚且如此,述梦之诗则更无异于醉酒之后,胆大嘴大,唯想象兼奇诡荒诞而已。所以,对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则每每止于文句疏通,全文背诵,捎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高亢的气节解读兼默写而已。此外,再进一步的探究,则甚为了了。更有甚者,一些“优秀的应试教师”拍胸顿足发誓,放弃全篇的教学,牢记一句,省时省事不损试,对考试绝无妨碍。如何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本文的兴趣,既然诗题冠“梦”,诗文本记“梦”(入梦、梦境、梦觉),何不循梦索迹,入梦探幽,来一番梦的解析,作一通诗与真的猜读呢?
梦作为一种心理——生理机制,在弗洛伊德以前,经典的理论人都认为梦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事件的一种变异的形式。弗洛伊德认为梦对成年人而言,是对有所顾忌的愿望通过疑缩(将丰富的梦的无意识内容简约为梦的外显内容)、移位(通过隐喻、暗示等比较疏远的事物来替代梦的无意识的中心内容)、表象(将梦的潜在内容表现为视觉意象)、再度校正(初显时将表面上互不连贯的材料串连成统一的内容)四个途径将本能冲动转化成为梦的外显内容的一种过程性展现。无论梦的经典理论与弗氏“梦的解析”理论在对梦的认识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但认为梦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则是相同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是受了真实梦境的启发而采用“梦”的形式赋诗,还是本无其梦而自觉借用“梦”的形式来叙事言情、抒写怀抱,已是无法考证之事了。但据清人陈沉《诗比兴笺》对“梦”诗的阐述来看,“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越来越广泛认同的“梦”诗来历确有名目,尽管李白可能并未深研兴、比、赋的学理,但炉火纯青地运用比、兴、赋手段来写意抒情,自出天然、自铸伟辞,形成神、奇、横、逸的“梦”诗风格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本文的题目“征候式解读”即是一种猜想:梦既是一种现实理想的隐喻,一段真实生活的折射,也是诗得以展开的一种结构召唤,诗如同在梦中一样,是使想象爆发的地方。“梦”不但是诗人生活的症候,而且是诗人自觉用来建构本诗结构,暗喻送别诸友抒发怀抱的手段;“梦”既是形成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屏障,又是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凭借。这是“梦”诗的难解之处,也是“梦”诗的高妙之处。
我们向来有知人论事的传统,所谓征候式解读不过是作逆向功课的一种方法,即从文字里推出事来,找出文字与事实的对应关系,从中发现所谓真实生活与诗向生成的玄机。一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为了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然而这个人最初的被了解,却恰恰是通过他所说的话。”(转引自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罗各斯》第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一番道理和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姿态(其所以),考察他的行为动机,或引发事情的导索(其所由),推断行为者安适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经过这样一番去蔽的工作,这个人的真实的情况怎么会能隐藏得了呢(人焉瘦哉)?所以,说白了,阅读诗歌(包括任何艺术作品)就是一项去蔽的工作,征候式的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外在的某种特殊征象的考察,达到充分真实理解内在真实的目的,进行从文本现象出发,挖掘生活真像的目的。为便于理解,这里拟先知人而论事,后披文以入实。回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要破译它的“难解”,赏鉴它的“高妙”,都不能不先回顾一下李白之志以及二入长安的往事。
入朝从政是李白的一生的梦想。“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只要“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正是这样的上报国家,下光门楣,功成身退的人生期许,加之“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李唐王朝“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李白《明鉴赋》)这样帝国宏伟气象的激励,加之个人才具性格,和当时士人致仕之途多种可能性空间的存在,使李白不屑于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进士一途,而选择了“天子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入朝,这条看似捷径,其实荆棘的仕宦之路从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出川,到开元二十三年十年的漫游等待,“遍谒诸侯”,“历抵卿相”,换来的是一声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仿佛是卡夫卡笔下《城堡》中的K君,梦寐以求的“城堡”分明就在眼前,可他就是找不到进入“城堡”的通道,他孤独、无奈又无助。
然而,对理想的追求犹如对恋人渴望,当理想成为毒品的时候,长安的罂粟就会特别的灿烂: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
“美人如花”,魂牵梦萦,怎奈“天长路远”、“关山难”。人生多艰,宦途难行的感伤、苦闷、愤懑积久的发酵,酝酿成胸中的狂澜,终于在送友人入川蜀的饯别宴上,由于酒精的作用,那条崎岖难行的蚕丛蜀道与十年来的宦旅荆途天路,不断的变幻、交叉以至重叠,最后,喷薄而成为《行路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的结束语,也是平生第一次最为深切的人生感受,从中不难看见一个胸怀“早充观国宾,志承解世纷”(杜甫)的青年从梦幻中醒来,充满惊愕与失望的表情。然而,青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却愈挫愈奋,虽然其间也不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一类为后世腐儒诟之为“消极”的诗语,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纾解“爱而不及”的反讽。真正理解他的人,无论当时好友,还是后来知音,何尝不知其“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嗜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以,他无论是醉是醒,是乐是悲,“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立千秋勋业,功成身退仍然是不死的梦,这梦越是做的久长,便越是鬼魅惑人,执着如冤鬼,纠缠如毒蛇,因为这位谪仙其本身并无超脱尘世的愿望。
并不是因为诗人对他所说的事情懵无所知,而是因为他不能说出他所知道的事情。
——诺思罗谱·弗莱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大师说李杜尚且有虚实之论,一般饱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教育的人,对杜诗抱句句坐实之苛解,对李诗怀篇篇玄空之议论,自然不足为奇。杜诗有史的价值,故有“史诗”之称;李诗有唯美的功能,所以,诗人被誉为“诗仙”,仙者,人兽之外的第三者之谓也,亦说虚无飘渺之逸闻逸事逸人逸境也。这些似乎已成为阅读李杜的常识。一般李诗尚且如此,述梦之诗则更无异于醉酒之后,胆大嘴大,唯想象兼奇诡荒诞而已。所以,对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则每每止于文句疏通,全文背诵,捎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高亢的气节解读兼默写而已。此外,再进一步的探究,则甚为了了。更有甚者,一些“优秀的应试教师”拍胸顿足发誓,放弃全篇的教学,牢记一句,省时省事不损试,对考试绝无妨碍。如何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本文的兴趣,既然诗题冠“梦”,诗文本记“梦”(入梦、梦境、梦觉),何不循梦索迹,入梦探幽,来一番梦的解析,作一通诗与真的猜读呢?
梦作为一种心理——生理机制,在弗洛伊德以前,经典的理论人都认为梦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事件的一种变异的形式。弗洛伊德认为梦对成年人而言,是对有所顾忌的愿望通过疑缩(将丰富的梦的无意识内容简约为梦的外显内容)、移位(通过隐喻、暗示等比较疏远的事物来替代梦的无意识的中心内容)、表象(将梦的潜在内容表现为视觉意象)、再度校正(初显时将表面上互不连贯的材料串连成统一的内容)四个途径将本能冲动转化成为梦的外显内容的一种过程性展现。无论梦的经典理论与弗氏“梦的解析”理论在对梦的认识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但认为梦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则是相同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是受了真实梦境的启发而采用“梦”的形式赋诗,还是本无其梦而自觉借用“梦”的形式来叙事言情、抒写怀抱,已是无法考证之事了。但据清人陈沉《诗比兴笺》对“梦”诗的阐述来看,“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越来越广泛认同的“梦”诗来历确有名目,尽管李白可能并未深研兴、比、赋的学理,但炉火纯青地运用比、兴、赋手段来写意抒情,自出天然、自铸伟辞,形成神、奇、横、逸的“梦”诗风格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本文的题目“征候式解读”即是一种猜想:梦既是一种现实理想的隐喻,一段真实生活的折射,也是诗得以展开的一种结构召唤,诗如同在梦中一样,是使想象爆发的地方。“梦”不但是诗人生活的症候,而且是诗人自觉用来建构本诗结构,暗喻送别诸友抒发怀抱的手段;“梦”既是形成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屏障,又是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凭借。这是“梦”诗的难解之处,也是“梦”诗的高妙之处。
我们向来有知人论事的传统,所谓征候式解读不过是作逆向功课的一种方法,即从文字里推出事来,找出文字与事实的对应关系,从中发现所谓真实生活与诗向生成的玄机。一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为了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然而这个人最初的被了解,却恰恰是通过他所说的话。”(转引自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罗各斯》第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一番道理和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姿态(其所以),考察他的行为动机,或引发事情的导索(其所由),推断行为者安适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经过这样一番去蔽的工作,这个人的真实的情况怎么会能隐藏得了呢(人焉瘦哉)?所以,说白了,阅读诗歌(包括任何艺术作品)就是一项去蔽的工作,征候式的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外在的某种特殊征象的考察,达到充分真实理解内在真实的目的,进行从文本现象出发,挖掘生活真像的目的。为便于理解,这里拟先知人而论事,后披文以入实。回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要破译它的“难解”,赏鉴它的“高妙”,都不能不先回顾一下李白之志以及二入长安的往事。
入朝从政是李白的一生的梦想。“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只要“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正是这样的上报国家,下光门楣,功成身退的人生期许,加之“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李唐王朝“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李白《明鉴赋》)这样帝国宏伟气象的激励,加之个人才具性格,和当时士人致仕之途多种可能性空间的存在,使李白不屑于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进士一途,而选择了“天子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入朝,这条看似捷径,其实荆棘的仕宦之路从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出川,到开元二十三年十年的漫游等待,“遍谒诸侯”,“历抵卿相”,换来的是一声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仿佛是卡夫卡笔下《城堡》中的K君,梦寐以求的“城堡”分明就在眼前,可他就是找不到进入“城堡”的通道,他孤独、无奈又无助。
然而,对理想的追求犹如对恋人渴望,当理想成为毒品的时候,长安的罂粟就会特别的灿烂: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
“美人如花”,魂牵梦萦,怎奈“天长路远”、“关山难”。人生多艰,宦途难行的感伤、苦闷、愤懑积久的发酵,酝酿成胸中的狂澜,终于在送友人入川蜀的饯别宴上,由于酒精的作用,那条崎岖难行的蚕丛蜀道与十年来的宦旅荆途天路,不断的变幻、交叉以至重叠,最后,喷薄而成为《行路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的结束语,也是平生第一次最为深切的人生感受,从中不难看见一个胸怀“早充观国宾,志承解世纷”(杜甫)的青年从梦幻中醒来,充满惊愕与失望的表情。然而,青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却愈挫愈奋,虽然其间也不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一类为后世腐儒诟之为“消极”的诗语,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纾解“爱而不及”的反讽。真正理解他的人,无论当时好友,还是后来知音,何尝不知其“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嗜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以,他无论是醉是醒,是乐是悲,“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立千秋勋业,功成身退仍然是不死的梦,这梦越是做的久长,便越是鬼魅惑人,执着如冤鬼,纠缠如毒蛇,因为这位谪仙其本身并无超脱尘世的愿望。
并不是因为诗人对他所说的事情懵无所知,而是因为他不能说出他所知道的事情。
——诺思罗谱·弗莱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大师说李杜尚且有虚实之论,一般饱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教育的人,对杜诗抱句句坐实之苛解,对李诗怀篇篇玄空之议论,自然不足为奇。杜诗有史的价值,故有“史诗”之称;李诗有唯美的功能,所以,诗人被誉为“诗仙”,仙者,人兽之外的第三者之谓也,亦说虚无飘渺之逸闻逸事逸人逸境也。这些似乎已成为阅读李杜的常识。一般李诗尚且如此,述梦之诗则更无异于醉酒之后,胆大嘴大,唯想象兼奇诡荒诞而已。所以,对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则每每止于文句疏通,全文背诵,捎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高亢的气节解读兼默写而已。此外,再进一步的探究,则甚为了了。更有甚者,一些“优秀的应试教师”拍胸顿足发誓,放弃全篇的教学,牢记一句,省时省事不损试,对考试绝无妨碍。如何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本文的兴趣,既然诗题冠“梦”,诗文本记“梦”(入梦、梦境、梦觉),何不循梦索迹,入梦探幽,来一番梦的解析,作一通诗与真的猜读呢?
梦作为一种心理——生理机制,在弗洛伊德以前,经典的理论人都认为梦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事件的一种变异的形式。弗洛伊德认为梦对成年人而言,是对有所顾忌的愿望通过疑缩(将丰富的梦的无意识内容简约为梦的外显内容)、移位(通过隐喻、暗示等比较疏远的事物来替代梦的无意识的中心内容)、表象(将梦的潜在内容表现为视觉意象)、再度校正(初显时将表面上互不连贯的材料串连成统一的内容)四个途径将本能冲动转化成为梦的外显内容的一种过程性展现。无论梦的经典理论与弗氏“梦的解析”理论在对梦的认识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但认为梦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则是相同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是受了真实梦境的启发而采用“梦”的形式赋诗,还是本无其梦而自觉借用“梦”的形式来叙事言情、抒写怀抱,已是无法考证之事了。但据清人陈沉《诗比兴笺》对“梦”诗的阐述来看,“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越来越广泛认同的“梦”诗来历确有名目,尽管李白可能并未深研兴、比、赋的学理,但炉火纯青地运用比、兴、赋手段来写意抒情,自出天然、自铸伟辞,形成神、奇、横、逸的“梦”诗风格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本文的题目“征候式解读”即是一种猜想:梦既是一种现实理想的隐喻,一段真实生活的折射,也是诗得以展开的一种结构召唤,诗如同在梦中一样,是使想象爆发的地方。“梦”不但是诗人生活的症候,而且是诗人自觉用来建构本诗结构,暗喻送别诸友抒发怀抱的手段;“梦”既是形成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屏障,又是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凭借。这是“梦”诗的难解之处,也是“梦”诗的高妙之处。
我们向来有知人论事的传统,所谓征候式解读不过是作逆向功课的一种方法,即从文字里推出事来,找出文字与事实的对应关系,从中发现所谓真实生活与诗向生成的玄机。一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为了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然而这个人最初的被了解,却恰恰是通过他所说的话。”(转引自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罗各斯》第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一番道理和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姿态(其所以),考察他的行为动机,或引发事情的导索(其所由),推断行为者安适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经过这样一番去蔽的工作,这个人的真实的情况怎么会能隐藏得了呢(人焉瘦哉)?所以,说白了,阅读诗歌(包括任何艺术作品)就是一项去蔽的工作,征候式的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外在的某种特殊征象的考察,达到充分真实理解内在真实的目的,进行从文本现象出发,挖掘生活真像的目的。为便于理解,这里拟先知人而论事,后披文以入实。回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要破译它的“难解”,赏鉴它的“高妙”,都不能不先回顾一下李白之志以及二入长安的往事。
入朝从政是李白的一生的梦想。“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只要“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正是这样的上报国家,下光门楣,功成身退的人生期许,加之“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李唐王朝“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李白《明鉴赋》)这样帝国宏伟气象的激励,加之个人才具性格,和当时士人致仕之途多种可能性空间的存在,使李白不屑于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进士一途,而选择了“天子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入朝,这条看似捷径,其实荆棘的仕宦之路从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出川,到开元二十三年十年的漫游等待,“遍谒诸侯”,“历抵卿相”,换来的是一声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仿佛是卡夫卡笔下《城堡》中的K君,梦寐以求的“城堡”分明就在眼前,可他就是找不到进入“城堡”的通道,他孤独、无奈又无助。
然而,对理想的追求犹如对恋人渴望,当理想成为毒品的时候,长安的罂粟就会特别的灿烂: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
“美人如花”,魂牵梦萦,怎奈“天长路远”、“关山难”。人生多艰,宦途难行的感伤、苦闷、愤懑积久的发酵,酝酿成胸中的狂澜,终于在送友人入川蜀的饯别宴上,由于酒精的作用,那条崎岖难行的蚕丛蜀道与十年来的宦旅荆途天路,不断的变幻、交叉以至重叠,最后,喷薄而成为《行路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的结束语,也是平生第一次最为深切的人生感受,从中不难看见一个胸怀“早充观国宾,志承解世纷”(杜甫)的青年从梦幻中醒来,充满惊愕与失望的表情。然而,青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却愈挫愈奋,虽然其间也不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一类为后世腐儒诟之为“消极”的诗语,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纾解“爱而不及”的反讽。真正理解他的人,无论当时好友,还是后来知音,何尝不知其“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嗜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以,他无论是醉是醒,是乐是悲,“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立千秋勋业,功成身退仍然是不死的梦,这梦越是做的久长,便越是鬼魅惑人,执着如冤鬼,纠缠如毒蛇,因为这位谪仙其本身并无超脱尘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