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451

[ 佚名 文选 ]   

本刊推荐

◇ 佚名

  推荐书目一: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推荐理由:传记里的三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逆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型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法译名家傅雷先生优美流畅的翻译风格,更使本书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推荐书目二:鹿桥《未央歌》
  
  推荐理由:高唱着“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过八年抗战的西南联大师生,对那段历史普遍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落笔为文,难得有像《未央歌》那样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以抗战中僻居昆明的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借助四个“我”的成长历程,表现战争环境下仍然——或者说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作家鹿桥来说,目的是酝酿一种“氛围”,呈现一种“情调”。作者再三强调,《未央歌》不是爱情传奇,着力渲染的是同学问“友情之可爱”;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就像小说第八章所说的那样:“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在课室里、在游戏里、在团体生活里、在独自深思里慢慢长大,慢慢被造就起来。一棵小树苗总要在苗圃里先养一个时期的。树苗们要经过风霜。这风霜正如雨雪一样重要。他们终久成为可以令人歇阴,令人放心的大木。”
  
  推荐书目三: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推荐理由:《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一部家书中就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推荐书目四: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推荐理由:雷颐先生说:“伟大的作品中总有某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吸引着人们一遍遍重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你会知道什么叫“美丽”——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却仿佛沐浴在春风里,看见树叶在歌唱、看见阳光落下来……在茨威格的文字中你会觉得身边突然寂静无声,在这清澈透明、又饱含激情的文字里,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接受着洗礼,你会随着作者的笔深入人类的苦难和灵魂,触摸着历史的焦灼和隐痛,倾听他对美好与和平的呼唤,
  
  名家书里
  
  陈村(作家)
  《我的阿勒泰》,李娟著
  
  李娟生活在阿勒泰,跟随母亲在哈萨克牧民中开个小店糊口。上一个冬天,她被大雪封锁在家中数月之久,陪伴她的是一群动物。我问她为什么不逃到城里,她说逃走的话动物都要死了。李娟的文字不知哪里来的,造化钟神秀,没人可教她。我说她的世界观跟我们不同。她对天地人和鸟兽有自然的态度,对家园有自然的态度。她看生命的目光很清澈。久居城市的人,读一点李娟很好,可以放大心胸,清洁精神。
  丁东(民间学者)
  
  《成人之美兮》,梁卫星著
  这是近几年少有的真正能够激动人心的长篇小说。作者已经从事了近20年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过去不曾写过小说,初次尝试,把他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全部感受,都灌注进来,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小说以犀利的思想见长,直面惨淡的人生,体现了真正的鲁迅传统。34年前,也是中学教师的刘心武,曾以《班主任》一炮打响,一度成为当代文学复苏的标志。本书问世于中国文学的又一个低潮期,可成为当代文学再出发的新起点。
  贺卫方(大学教授)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虽然写于60多年前,但还是一本不可替代的经典。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人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中科院院士)
  《资治通鉴》,司马光
  编撰
  读书不在多,而要抓住精髓,不被书所累。读书,如同做学问,要厚积薄发,初读的时候越读越厚,养成习惯,透过表面看实质,就会越读越薄。一般读书要由薄到厚知道骨头熟悉肉,了解知识的广泛是必要的;把书由厚到薄,透过字面提炼出精华,则需要下一点工夫。我虽然从事的是物理研究,但喜欢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喜欢读中国的历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渎它可以知兴亡更替。
  何蜀(《红岩春秋》原主编)
  《我心深处》,沙漠著
  从一个平民,一个痴迷于话剧的女演员,一个“右派”家庭的角度,以平实而生动的文笔记下了众多亲人、师友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和命运,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使人领悟到许多朴实的人生哲理。其中有些篇章(如写黄宗江、赵丽蓉的)会使读者忍不住笑,另一些篇章(特别是写儿子那篇)则会使读者感慨万端甚至泪流满面。
  《顾准日记》,陈敏之、丁东
  编
  我读完这本日记后,总的想法是:爱国的、寓意于人类正义事业的知识分子,如果从长远的观点看出他的国家的一些严重问题,而又不得不凭良心公开提出来,他往往就不见容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导致他生活十分坎坷,甚至牺牲生命,这是一种可怕的悲剧。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真理在这种知识分子的一边,当时移势易,他的思想和良心逐渐得到人们理解时,他是会转而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的。《顾准日记》得以公开出版,正义和良心终于得到承认。我希望这种事例成为一种风气,在我们未来社会制度中日益得到巩固和发展,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人类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