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452

[ 李剑鸣 文选 ]   

精读几本书

◇ 李剑鸣

  第一本我很爱读的书,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据研究明史的人说,这本书从学术的角度说并不是黄仁字的代表作,其中不少东西是可以商榷的。我最初读的时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最欣赏的是它的写法。用生动、流畅和优雅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在正史当中不被注意的小事,从这些小事来看整个明朝历史的症结,这是很有意思的路子。这本书的文辞也特别好,可以说达到了庄重优雅的境界。文章的句式变化很多,遣词造句多有出入意表的地方。总之,把历史写得这么引人入胜,这么好读,真是难能可贵。《万历十五年》也不纯粹是黄仁宇个人的作品,它得益于多种机缘:黄仁宇是中国人,到美国去求学,在美国用英文写成这部书,既有中国文化的底子,又有美国学术的路子;然后自己译成中文,他自己说翻译等于是改写,把中文、英文的优长结合起来,把美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熔铸成一个整体;最后又请了社科院文学所的沈玉成先生润色文字。这么多的优势,是可遇不可求的。
  孙犁的文章,特别是他的《铁木前传》,我读过很多遍。《铁木前传》是一本小书,故事没有特别的地方,但写法很别致。他的文字看起来很平常,其实是极为考究的,平淡中包含深意,清新而不失雅致。孙犁的古文功底深,诗词写得好;他的文章表面上一点不带古典的痕迹,但他文字的简洁、明快、清雅,富于节奏,无一不反映了他的“旧学”修养。此外,他的标点符号用得很讲究,尤其善于用逗号。逗号用好了,可以调整文章的节奏,改变行文的语气,还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孙犁的《风云初记》也是很有意思。在那个普遍看重“英雄史诗”的年代,孙犁却用富于情调的散文笔法,写不那么“英雄”的人物,讲平淡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了抗战这个大时代的一个侧面。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出了一个奇人,就是英年早逝的王小波。他的行为处事也不同凡响,不愿受“体制”的约束,就辞职去做职业作家。他是真正靠写作挣稿费的职业作家,不是那种拿国家工资的“职业”作家。他的小说,据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我没有读过,不敢妄评。但他的随笔和杂文,我是反复读过的,有不少的感想。他最擅长的是把惊世骇俗的看法,包裹在调侃而随意的文字当中,很少用时髦的术语,也不谈新奇的理论,文字轻松活泼,行文洒脱自如,机智幽默,见识过人。以我有限的阅读而言,他的《花刺子模信使问题》《智慧与国学》等篇,可以说是当代杂文的典范。他提出的“驴和马…‘嚼了两小时的口香糖”以及“傻大姐”等隐喻,真是发人深思。现在到处都有“读经热”“国学热”“心得热”,有人还想用中国文化来拯救世界。读一读王小波的文章,可能会有清凉的感觉。他的杂文随笔大多收入《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两本书中,印数都不少,想来坊间不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