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关键词:课堂 和谐 创新
吕叔湘先生曾告诫语文教师,要把教学法运用得好,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很好的技巧,也就是要掌握教学的艺术。
笔者以为,讲究“教学艺术”的课起码应有如下几个特点:
1、设计精彩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颖形象、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导语,犹如一场好戏的开头,先声夺人,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重激发、调控双方情感,把情感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学生就会积极配合,增强求知欲。
3、巧设问题,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既会“学”也会“说”。如果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情境优化,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就会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4、延伸阅读,拓展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不影响讲授重点、难点内容的同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下面选出两个课例进行简要说明。
[教例1]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片断)
教学思路:师生互动,以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讨论发言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为辅,结合所发材料,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先用精彩导语设置教学情境,然后宣布要完成的任务,重点是对比阅读,即兴演讲,题目为“我心目中的托尔斯泰”。
下面是其中两名学生的演讲片断:
学生甲:托尔斯泰对艺术有极其精辟的见解,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艺术,奉献给了全人类。文学创作就是他对艺术理解的真正实践。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死后却葬在了那样一个平凡的无名墓之中,普普通通,却感人至深,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前去拜谒,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朴素是最伟大的美,然而,恰恰是这种普通平凡,这种逼人的朴素,显得托尔斯泰更加伟大而崇高,更加令人感动敬仰。
学生乙:作家峻青在《墓前的沉思》一文中说,“环顾四周,始终没有看到宏伟壮丽雕饰精美的陵墓”,后来才在一棵高大的枫树下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微微隆起于树木下面的青草丛中”。我深受感动,这平凡而朴素的美丽,更显出托尔斯泰人格的美丽与伟大。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一切被称为伟大的人,都是真诚、无私、谦逊、朴素的。他们活着时,像一滴水融在浩瀚的海洋里;死后,默默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想,这是对托尔斯泰人格的最好概括。
(课堂气氛极为融洽和谐,因为占有资料的关系,学生思维极其活跃,跃跃欲试,争相举手发言。他们思维之敏捷,见解之独到,令笔者始料不及。)
[教例2]辩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是否值得提倡?(片断)
教师进行课前短暂动员后,由学生主持人请正反双方上场并作介绍,然后进入辩论程序。
正方首先亮出观点:我们认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值得提倡。接着阐述理由:在学习问题上,多读乃至熟读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语文有名家范文,数学、物理有各种公式,化学有方程式,都需要我们去背诵、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多次练习的过程。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只有书读得多了,知识才能巩固,能力才能提高。
反方针锋相对:“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不值得提倡。理由如下:为巩固所学的知识,多读书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不等于说读的遍数越多越好。掌握任何一门知识,培养任何一种能力,其读书的遍数都有一定的限度。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机械重复,没有多大意义。我们有老师和必要的参考书,能理解就可以了,何必去读“千遍”呢?
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有的辩手语言诙谐幽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辩手语言犀利刻薄,让你觉得无还口之机;有的辩手语言逻辑性强,使人感到气势如虹,不可辩驳。
由以上两个教例我们可知,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艺术,是一种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艺术,是锻炼老师提问技巧的艺术,是一种激发学生欲望的艺术。
王平,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