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今天,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的恐惧心理。学生对于作文,既缺乏兴趣,又不懂方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交流,善于总结,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关键词:关注生活 丰富积累 学以致用
平日里,我走进教室,说到:“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作文。”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观察一下,学生神情凝重;再仔细听听,有唏嘘之声,也有“啊,又是写作文”之类的叹息。想想,学生真有大难临头的感觉。也难怪学生有如此反应,作为语文教师,我扪心自问,平时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真是“蜻蜓点水”,学生对于作文,既缺乏兴趣,又不懂方法。针对以上现象,我采用了以下策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一、关注生活,提升素养
写作就是谈生活,因此,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这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胸豁达,健康向上。只有热爱生活的人,眼中才会充溢亮丽的风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关注生活。这样就可以捕捉生活中的亮面,明察生活中的暗面,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写作中去,先感动自己,后打动别人。这样就避免了写作时的无话可说、移花接木、矫揉造作。一句话:一颗热心,一双慧眼,一篇佳作。
二、丰富积累,夯实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没有材料就写不出好文章,“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论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写作的学生也是这样”。
积累什么?一是语言素材,二是生活素材。
语言积累的途径有三个:一是来自课文,课文是经过许多编者和读者千锤百炼选定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优质的“金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出其中的“纯金”,为我所用。二是来自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中外经典书籍,有效阅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可以从优秀课外书籍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积累素材,开阔视野,提升修养,拈来好词佳句,学到写作方法。三是来自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如俗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里有好东西,原汁原味,质朴生动,如能巧妙运用,作文语言便会更具魅力。
生活素材,是指社会上、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体验等,对于这些活生生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心体验,丰盈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学以致用,规范训练
上文提到过,课文是好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并把一些写作技巧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如《满腔热血已经沸腾》一文的“电影空镜头”式结尾,可以用在“亲人别离”的场景中。又如,学习了《落叶》一文,可以运用其中的“欲扬先抑”写法做一个片段写作训练,这种训练,易操作,不费时,效率高。
新课标追求“活”,但“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作文一定要入“格”,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炼句、写字等,要扎实训练,这样才能实现出“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个性。
四、激活思维,求异创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提倡多元化,求异创新,同样,在写作中,发散思维同等重要。这就要求习作者多角度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把自己眼中的所见与心灵感悟融为一体,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折射出理性的光辉。
应该说,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写作的立意自然呈现出多元色彩。例如2008南同市中考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作为作文者,我们可以这样想:无论是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芦苇……,还是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都是学生留意去观察的点点滴滴。再如:2009年河北中考话题作文:请以“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何思维?——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砖墙、人墙、防火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道德的底线等。可以写成说明文,围绕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墙,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说明;可以写成议论文,围绕“物质的墙”到“精神的墙”,提出明确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围绕“墙”写人记事,墙可以作为“沟通交流障碍”的象征载体,由墙的自然特点挖掘出其引申意义,语言生动,着力细节刻画。……
当然,这里所谓“求异创新”,不一定非要挖空心思只求新异,而应重在引领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受。
王莹,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