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30

[ 王肃霜 文选 ]   

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的反思

◇ 王肃霜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场所不规范用语用字的现象与成因展开讨论,提出了加强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的三项举措。
  关键词:语言文字 应用环境 建设
  
  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在一些地区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设施,不规范用语用字的情况十分严重,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中的问题与成因
  
  (一)繁体字的使用
   近几年来,繁体字的使用在一些地区逐渐增多,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在名称牌、标志牌、标语牌、招牌、广告牌中随心所欲地使用繁体字。举目望去,“中國銀行”、“寶慶銀樓”等字样林立街头。等等。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汉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这就赋予了繁体字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其二,汉字是中国人的审美对象之一。人们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审美心理上逐渐达成以繁体字为亲、为美的心理;其三,繁体字的复兴还跟港澳台胞及外籍华人使用繁体字有关。某些人的心目中,繁体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心理上的优势。
  (二)错别字的大量存在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场所中,错别字的出现率明显增多,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例如把”安排”写成“按排”,“粉碎”写成“粉粹”,“染”字右上角多写了一点,等等。当前社会上错别字增多的原因主要除了汉字结构繁难等原因外,更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严肃的用语态度。
  (三)网络词汇的扩大使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近几年来网络语言的使用在一些地区被扩大化了。比如一些商家的广告中用“MM”代替“妹妹”,用“88”表示“再见”。网络词汇的滥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
  (四)新造“成语”的不断涌现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的广告中存在着牵强附会和随意篡改成语的现象,如“咳不容缓”、“快治人口”、“终身无汗”等等。这些新造“成语”往往撇开原成语的整体含义而使用其字面或者更换某个字而形成,对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家缺乏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一味地追求所谓“求新”、“求异”,吸引眼球。
  
  二.规范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具体思考
  
  (一)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认真抓好此项工作。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中,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断提高公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全社会营造“说话写字,有法可依”的良好氛围。
  (二)榜样领路,强调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自身示范作用
  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新闻媒体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和自身示范两个方面:第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文字工作部门要与当地媒体密切配合,适时报道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设施用语用字的情况,曝光一些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以规范语言文字环境;第二,新闻媒体的自身示范作用。当今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保持和加强媒体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也是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强化监管,建立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制度和监测制度
  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强化监管,建立起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制度和监测制度。实践证明,推广普通话与推行规范汉字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与约束机制。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当建立监测网络,对各类媒体、公共场所用字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示。本人认为,这种评估制度、监测制度一定要固定下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王肃霜,甘肃平凉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师。

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