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63

[ 王富海 文选 ]   

从外貌描写再看王熙凤与林黛玉

◇ 王富海

  内容摘要:中学课本所选《林黛玉进贾府》一回,是众多主要人物登场亮相的重头戏。作者调动多种手段,进行大量精彩纷呈的外貌描写,有的工笔雕琢,有的虚笔写意,浓妆淡抹,各具佳妙。而王熙凤、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更是张弛有度,入木三分,彰显了二人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关键词:外貌描写 王熙凤与林黛玉 分析
  
  外貌描写是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小说中比较重要和困难的一部分。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外貌描写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困难”,是因为它必须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内涵,不是为外形而外形,须是为性格而外形。没有极富特色,绘形传神的外貌,是不能起“钥匙”作用的。
  《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精心安排了王熙凤出场时外貌描写,可谓笔工细腻,浓墨重彩。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者透过黛玉之目,对王熙凤的服饰、姿态进行了静态写生式描绘,从头到脚,细致入微。清代言妇之美,在娇羞媚态。老舍先生也说:“真正的美丽的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而作者让王熙凤浓妆艳饰,遍体锦绣——着极奢极丽之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这种过分的修饰,过分的刻画,使王熙凤更显得俗气和贪婪,而不是美丽。王熙凤精心的包装自己,与众不同的妆束来见林黛玉,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的特殊的身份和贾府中的显赫地位,赤裸裸地炫耀自己拥有华贵的服饰。但另一方面,折射出王熙凤缺乏文化修养、文化情趣,她的炫耀是低品味的,显得俗不可耐。文中侧重写王熙凤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朱唇”,表现了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作者精心打造的女主角林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精神气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更侧重气韵精神。
  众人眼中的林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精心打造的女主角林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精神气质。众人之目中客观介绍黛玉的不俗气质;熙凤之目中感受到黛玉的自然美;宝玉之目中最全面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到黛玉的气韵神情:“罥烟眉”的清、淡、秀,“含情目”的性灵之光,“弱柳扶风”的身姿显得脱俗飘逸,“愁、娇、泪”,暗示悲剧命,并寄寓深切的同情。如果此处把林黛玉打扮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与她出生书香,受过教育的气质是大相径庭的,减少了她寄人篱下的辛酸感,削弱其凄凉的悲剧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准确的抓住了观察人物的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眼光,而不同的眼光也反映了观察者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一实一虚,或浓或淡,勾勒出了林黛玉的娇弱、玲珑、文静、内向,王熙凤的华贵、俏丽、外向、泼辣、善于奉迎,可谓一个含苞先放,一个艳丽袭人,也彰显了天才艺术家曹雪芹的丹青妙手。
  
  王富海,教师,现居甘肃临夏。

从外貌描写再看王熙凤与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