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由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模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不能及时领会,甚至造成误解。解释词语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同义互释的方法:有些词语有同义词,如果学生已经理解其中的一个,就可以用这个词语去解释另一个。有几种情况:有以今释古的,如:汝——你;孰——谁;有以普通话解释方言土语的,如:不赖——不坏;有以俗名解释学名的,如:玉米——包谷;有以现名解释原名的,如:琼崖——海南岛;有以意译解释音译的,如:沙龙——客厅;有以一般说法解释特殊说法的,如:老了——死了;有以本名解释别名的,如:《石头记》——《红楼梦》,等等。采用这种方法讲解词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互释的词语,意义必须相同;二是用来解释的词语,必须是学生所理解的。
二、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
三、联系语境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文章中还有些词语,它们在特定的评议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这是字词典书中无法查找的,必须细究上下文,领会其确切的含义。如《故乡》中“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用“飞”,就得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即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以表明宏儿奔出来时速度之快,反映出宏儿迎接亲人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四、扩充的方法:有些词语可以拆开加以扩充,使其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披坚执锐——披着坚固的甲,执着锐利的武器。有些被压缩的名词术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其还原。例如: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采用这种方法,要防止望文生义,比如“一穷二白”。“穷”是贫穷的意思,但“白”并不是黑白之“白”。象这样的词语,就不要用这种方法。
五、分析综合的方法:有些词语由于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或为联合,或为偏正,或为主谓、动宾等结构,在讲解中,如能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也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课文《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酷爱——酷,极,程度深;爱,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六、追本溯源的方法:这有几种情况:有字词的追本溯源,例如:“纪律涣散”、“精神焕发”,“涣散”的“涣”从水,形容水流漫衍,所以说“纪律涣散”,就是纪律松弛的意思;“焕发”的“焕”从火,形容光辉灿烂,所以“精神焕发”,就是精神振作的意思。另外,有些词语是有典故有出处的,说明了典故、出处,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并且印象深刻。第三种情况,有些引用文字有时也有必要说明其出处和意义。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防止广征博引,借题发挥。
七、依形索义方法:根据词语的书写形式——字形,探索词语的意义,即依形索义。例如,“朦胧”形旁为“月”,它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这个词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也泛指“模糊不清”。
八、直观的方法:利用直观教具或借教师的表情、动作的配合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核舟记》中描写:“苏、黄同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如能在讲解的同时,辅之以表情动作,学生就容易理解些。用这种方法讲词效果好,但要防止实物的滥用和表情动作的戏剧化。
九、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课文《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解释词语要做到观点正确,表达贴切,语言通俗。解释词语往往不能只限于一种方法,可以几种方法同时并用。
梁隆江,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