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怕作文,是普遍的现象。每当我们老师布置写作文时,不少学生都会寻找“救命稻草”,到处翻阅资料,一旦找到类似的文章,就如获至宝,立即东抄西凑,写出的文章漏洞百出,又无真情实感可言。有鉴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方法,分别从素材积累、合作探究、自改作文三个方面来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关键词:积累素材 合作探究 自改作文
回顾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作文教学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写作进入主动写作。我做了以下的一些新尝试。
一.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生产一种产品,必须要有产品的原材料。同样,要写一篇好文章,必须要有写作的丰富素材。当前,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为什么总是生造事实,东抄西抄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作文的素材。
因此,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极其重要,它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基础。但是,作文素材积累要靠我们平时多下功夫,多积累。我在就引导学生如何多积累作文素材方面进行了下面的一些尝试:
1、引导学生重视课堂的积累
在教授新课时,我要求同学认真朗读课文生字词,朗读文中的精彩文段,搜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事迹,从而增强同学的语感能力,开阔其视野,让同学的写作水平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2、强调学生课外广泛博览和摘录
课本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外读物是无限的。我要求同学设一个专门摘录课外资料的笔记本,定期交来检查,并且定期交流、欣赏。学生最初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课外博览摘录,后来对课外博览渐渐产生了兴趣,变成了自觉的学习行为。
3、多渠道关注生活,感受自然
在教学中,为了让同学积累更多的资料,我还定期带他们到图书馆上阅读课,让同学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有时让他们出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感受社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多渠道引导学生多积累作文素材,让学生头脑中的资料越积越多,他们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素材让其取舍。例如,我在一次以“烦恼”为话题作文训练时,其中有一位学生以《我的烦恼》为题作文,他不但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父亲参与赌博,造成家庭经常争吵,出现裂痕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烦恼;而且还把笔触扩展到社会的黄、赌、毒现象,字里行间抒发出“为了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幸福,必须远离黄、赌、毒”的强烈感情。我觉得要是这位同学假如没有平时广泛的阅读博览和观察社会的能力,就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广度的文章。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二.创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是写好文章的保证
我认为,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学生除了有了丰富的素材外,还要给同学们创设平台,重视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因为作文的内容形式是非常广泛的,历来是文无定法。我们反思以前的作文辅导,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是把自己的构思强加给学生,这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束缚下,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生动可言,更无真情实感可言,这样的文章同摘抄的文章没什么两样。鉴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1、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思路,自主作文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习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能使习作无比快乐。在作文教学中,我一般不出具体或统一的题目,而是根据习作大致范围,引导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写。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同学老师、操场教室、衣食住行、媒体舆论、街巷田野……思绪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往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学生有了心灵的自由,就能够敞开思路,意到笔随,尽享自由习作创造的快乐,习作常常是一片生机盎然。
2、对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为了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其作文技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的作文训练基本上都是话题作文,因为这种作文训练能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合作探究。并且,我还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如怎样拟好文章标题,我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真实的感觉到文章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必须让文章标题同文章的内容,中心或者文章的主要事件联系起来,即标题要能高度概括内容,突出中心,或者表达主要事件。
就拿引导同学探究怎样进行布局谋篇方面来说,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同学围绕“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初步构思,而且基本上为文章构思出基本架构,这样,动起笔来文章的思路就会顺畅多了。同时,同学们参加合作探究,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展现、碰撞,使彼此之间的写作的构思和结构文章的能力得到互为补充,互相提高。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生命”这一话题作文时,由于在课前让他们准备了大量的素材,也经过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因而学生在文章写作时,作文中出现了很多的精彩的段落,同时,文中要求穿插的描写、议论、抒情也写得比较好,写意表情自然,感情丰富,内容充实。
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围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勇于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大胆发表见解,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三.教会学生自改作文是写好文章的原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写作文,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这传统的模式造成老师整天埋在作文堆里,辛辛苦苦改完发回给学生,学生却只看看分数便收起来的尴尬情形,效果不佳。针对这种困境,我觉得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自主的进行作文修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改与写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老的话道出了批改作文的真谛,也切中了传统作文批改的积弊。为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彻底改革了“老师出题学生做,老师批改学生看”的作文教学模式,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现作一总结。
1、自改阶段
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我列出的评分标准进行自改。自改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起初是修改第一部分(开头是否新颖,是否入题快,是否文章开头就能开门见山等)和最后一部分(点题能是否深化中心,或者是否有画龙点睛的句子等),接着是评价主体部分是否叙事具体,选材和详略是否得当,中心是否突出等。
2、分组评改阶段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作文打印出来,要求各探究小组学生用讨论的办法由浅入深地进行评改。首先是找错别字、错句,并加以改正。其次是评价开头结尾。再次是评价主体部分是否写得具体细致,详略是否得当,整篇文章是否突出中心,条理是否清晰等。最后,小组评改完后,各小组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评改意见。
3、经过两三次小组评改后,进入互改阶段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别人对换批改。在实践中,我则事先列出评分标准,并将各点标准解释清楚,引导学生要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改,还要求他们对所改的文章作出综合评价,要写微批,也要写总评。
学生们经过多次的自改、互改后,逐渐养成了自改的习惯,并且增长了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的能力。不少学生都感觉到通过自改作文训练后,慢慢懂得了词语的搭配、用词的准确性、句子的连贯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叙事更加具体、结尾是否有画龙点睛之笔等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这是写好文章的源动力。我觉得这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反思、互相比较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出作文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久而久之,学生评价能力提高了,写作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我们觉得当前的作文教学应该进行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既能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善于围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又能对自己文章进行修改,让作文精益求精。“先生不过引路人,学问全靠自用心”。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又能积极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实现的。
刘志军,教师,现居广东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