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女性。在历代文人笔下,她的形象或积极乐观、或凄美哀伤,而在人民群众眼中,她一直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神,具有非凡的传奇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王昭君的民间形象及其价值。
关键词:王昭君 民间形象 价值
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王昭君的传奇故事。这些民间故事表达了各族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倾注了人民对她的赞美和爱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民间生活的艺术反映。她的形象在民间不断被放大、嫁接,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一 民间传说的昭君
如果说史书是文人的历史言说,那么民间传说则是民众的历史记忆。劳动人民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带着对昭君的怀念与敬爱,编织了许多神奇绚丽的传说故事,塑造出了光彩照人的昭君形象,表达了他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昭君的民间形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美丽善良、勤劳朴实的民间女子。《耋垦月楼》是关于昭君出生的传说,通过昭君的母亲八月十五梦到明月入怀而生昭君,以及昭君对月理妆、对月弹琴、对月唱歌、月下读书、月下绘画等,赞美昭君像月里嫦娥下凡,昭君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天仙美女。民间传说中的昭君是勤劳的,她看到在天气大旱的时候乡亲们无法浇灌庄稼,致使庄稼和树木都枯死了,就带领姐妹们去开井,开井哪是容易的呀,不多久就有人放弃了,但是昭君不灰心,还是日夜凿着。她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苍,在七位仙子的帮助下,她们终于凿出了娘娘井。在人民群众心中,昭君不但貌若天仙、心灵手巧、聪慧勤劳,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宝坪村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有个儿子名叫三顺,多年戍边未归。老太太由于想念儿子,常常以泪洗面,后来把双眼给哭瞎了。昭君看到这个情况,便带着村里的姑娘们上山帮老太太砍柴种地,下香溪给老太太汲水浣衣。
昭君用自己真诚、朴实、仁爱之心感化天地、造福百姓。劳动人民从自己的劳动生活和朴实情感出发,把王昭君看成是农家人的骄傲,使她成为一个美丽、勤劳善良的民间女子。
2、惩恶扬善、充满智慧的侠女。在《昭君渡》中,宝坪河边有条巨蟒危害人民,昭君祷告,请求武当山的佛爷派人来制服恶蟒,为民除害。可是老佛爷派来的和尚没有遵从老佛爷的吩咐,反而被恶蟒所害。最后昭君还是自己出马,制服恶蟒,并把琵琶放入水中,化作渡船,摆渡乡亲过河。《稀荒垭》中为了帮助逃荒而来的姑娘西花,她用计谋使霸占土地的鲁员外租地给西花,而且不交租。她没用武力,而是攻击对方非常信鬼神的弱点,运用民间小智慧战胜恶势力。北方《昭君坟》故事说:善良的人遇到困难时,一走近昭君坟,就会受到保护和帮助;恶棍歹徒一走近昭君坟,就会受到惩罚。呼和浩特郊区有个石人湾村,这个村子得名于耸立于昭君坟前威武雄壮的石人。这个石人负责保护昭君坟,但是昭君娘娘却常常派他去帮助周围的百姓,而且嘱咐他做了好事不留姓名。昭君坟周围的农牧民只要向昭君坟烧一烛香,就会得到石人的帮助。因此石人湾人民至今保留着悄悄帮人做好事而不留姓名的习惯。这个传说表明,人民把最美好的品质归功于昭君,表现出对昭君的无比崇敬。
昭君不仅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为人民谋福利,她还用智慧同恶势力作斗争,帮人们消灾祛难,成为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3、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领路人。《白鹤茶》讲昭君救了两只白鹤,白鹤就从杭州衔来龙井茶种子报答昭君,心灵手巧的昭君在家乡土地上精心培育成功了“白鹤茶”。《三熟地》说:昭君在梦中变成金色大雁飞回家乡,邀请天神、谷神、山神、土地神等,希望能帮助乡亲提高粮食产量。在众神的帮助下,昭君又用神奇的方法捎来早熟的作物种子,最终在宝坪村创造了一片三季三熟的宝地。另有北方地区盛传的故事:昭君和呼韩邪北上单于庭,路过五原地方小憩,昭君取出琵琶弹奏一曲,就使朔风怒号、飞沙走石的五原变得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昭君又从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轻轻一撒,这里就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从此阴山脚下就出现了大片良田。
昭君帮助故乡和匈奴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成为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领路人。
4、消除战争、促进民族友好的使者。《琵琶桥》的故事说:汉帝和藩王在天宫是一对好兄弟,下凡后竟大动干戈。玉帝命昭君为和亲天使,使他们重归于好。北方传说《昭君桥》里昭君和呼韩邪成亲时,在大黑河上架起一座彩色的“昭君桥”,这桥沟通了汉匈两族。昭君死后,胡汉纷争又起。正当双方大兵云集在大桥两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大桥咔嚓一声塌了下去,双方只好罢兵休战。昭君传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传说。《金马驹》中讲:昭君坟上有个很深的洞,洞里有个金马驹,它是娘娘的坐骑。后来,日本鬼子入侵内蒙古,派了五个鬼子军官来挖这“稀世之宝”。他们一到坟前,看到牧民献给昭君娘娘的供品,就争着吃起来。结果,啃羊骨头的噎死了;嚼馍馍的咬断了自己的舌头;还有的肚疼、头昏断了气。剩下一个鬼子想把坟前石碑上的字拓回去,结果印出来的都是“镇妖石”三个字。鬼子头头亲自率人马来炸坟,又被埋伏在坟边的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全部消灭。
几千年来,人民饱受民族间战争之苦,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特别强烈,昭君出塞后为胡汉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民间昭君成为民族友好、和睦共处的使者。
昭君由于她的美丽聪慧、勤劳善良、爱憎分明、伸张正义、顾大体、识大局,致力于人民幸福、民族安宁,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在民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 民间昭君形象的价值
对于昭君出塞的积极意义,劳动人民有着深刻的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而在古代文人作品中讴歌之声很少,更多的是对昭君的同情和批评,昭君在他们笔下被塑造成哭哭啼啼、悲悲戚戚的形象。这与时代观念和文人意识有关。我国历史上汉族统治时期,统治者和文人往往以华夏文化自大,称周边的少数民族为蛮夷、戎狄,把他们看作是未开化、远离文明的人。所以,认为昭君和亲是对汉朝的蔑视,是民族的耻辱。金、元、清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文人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对远嫁的昭君表示深切的同情,唱出了他们的悲愤之曲。另外文人大都身怀抱负,希望能被重用、建功立业,可是事与愿违,他们被拒之门外,内心充满了失落和哀怨。因此所塑造的悲怨的昭君实际上更多地寄托了文人们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和悲剧意识。封建时代儒家文化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文人们长期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用封建的君权、夫权思想来束缚昭君,《琴操》写昭君在匈奴“吞药自杀”,《汉宫秋》则干脆让她死在汉匈交界处的黑河里。他们笔下的王昭君已不再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友好使者,而是一个不得不以死了之的悲剧形象。
和古代文人作品中的昭君不同,民间传说中的王昭君是美的化身、善的体现、和的象征,昭君已经被神化成人民的保护神,体现出了鲜明的民间特色。民间昭君形象的几大特点,既代表了人民的好恶,又代表了历史的取舍,也代表了时代的走向,为当代昭君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昭君的故事承载着广大劳动群众美好的向往,所以昭君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蕴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因此,对昭君民间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民间历史,体恤人民疾苦、弘扬民族文化。
研究昭君的民间形象,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昭君所具有的勤劳、善良、仁爱、智慧、互助、友好是我们民族一贯倡导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题。近几年,我们的国家不断遭受天灾人祸,我们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多难兴邦”、“众志成城”、“和谐社会”等精神在民间昭君形象中早已体现。
昭君的民间形象紧密地联系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体验,按照自己的面貌来塑造昭君,是他们思想、愿望和情感的体现。昭君的魅力之源在民间,一个伟大的文学形象的产生,往往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昭君的魅力经久不衰,正是由于其中体现了某些原型,作为一种民族心理积淀,她深深触动了民族之魂。昭君的民间形象使她妇孺皆知,使她成为各种文艺创作的源泉,使她具有了文化研究意义,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