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正是封建社会里无数青年男女的悲剧。从古以来的善良读者无不给刘兰芝以深切的同情。笔者以为兰芝悲剧最深刻的原因在于:她追求的爱情幸福和封建礼教发生了冲突,这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 爱情悲剧 原因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千百年来流传不绝,“传乎民间,布在人口”。其原因固然在于它的艺术魅力,不过,诗歌题材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正是封建社会里无数青年男女的悲剧。从古以来的善良读者无不给刘兰芝以深切的同情。但是,刘兰芝为什么会遭此不幸呢?如果单从诗歌着眼,不深入思考,无法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会陷入困惑。
兰芝美丽,“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就在怒被遣以后,求亲的高门子弟一个接一个,先是县令之子,后是太守之子,可见兰芝的美丽是多么惊人;她多才,“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勤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孝顺,“奉事循公姥”;她手巧,“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她和小姑相处和顺,兰芝被遣时,作别小姑,“泪落连珠子”,反复叮咛。至于她和焦仲卿的深切情意自不待言,她们“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生死相依。
象这样举世无双的女子,“仍更被驱遣”,原因何在呢?以往的研究者根据诗中的叙述指出:悲剧的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的摧残和焦仲卿的软弱。这两点原因虽显而易见,却总嫌太表相了,还不足以服人。其实,焦母并没有先提出休弃兰芝,而是兰芝先向仲卿诉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为什么那样软弱?从诗中看,他最初还是很有决心的,他强硬地对母亲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但后来他让步了,只给兰芝留下一个始终没有兑现的诺言。笔者以为,仲卿的软弱,必定是因为有个置兰之于绝地的事实摆在面前,而焦母抓住了它,所以他被迫休妻,这个迫使他休妻的事实是什么呢?
封建社会里,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子休妻有七种借口,这就是所谓的“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显然,后六种上兰芝没有授人以柄,那么,兰芝会不会因为无子被遣呢?通观全诗,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没有生育儿女。否则,兰芝被遣时,肯定要写到与儿女别离的情景。仲卿自杀前也没有诀别儿女的描写:只是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一个“单”字也透露出:焦母没有孙儿孙女。
兰芝与仲卿结婚的年数我们可以推出来,有以下几条材料可作根据:1、兰芝初嫁时十七岁:“十七为君妇”。2、“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历来,关于这条材料争论不休,但至少可以证明兰芝在焦家的时间不会很短。3、兰芝将嫁的太守之子“年始十八九”所以兰芝的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这样,兰芝结婚大概有三年左右了。结婚三年如若生子,也只有一二岁。兰芝若有这么小的儿女,焦家不会驱遣她。兰芝被遣,也可以反证她没有儿女。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新妇”不是新嫁娘。魏晋时称妇女“新妇”不是新嫁娘。魏晋时称妇女“新妇”多见于《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二)诗中有这样两句:“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这里的“二三年”和兰芝结婚的年数相近,但这里另有所指。关于这句诗历来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我以为刘大白先生的解释比较可取,他认为,这是焦仲卿乞求母亲允许他和兰芝再生活两三年,再驱遣她也不迟。(刘说详见其《白屋说诗》中一文《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时代问题》焦仲卿的求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希望再生活两三年,兰芝能生下一男半女,这样就可稳定兰芝在焦家的位置。
可以想见,刘兰芝婚后三年没能生下一男半女,会使她的日子多么艰难。焦母的处处刁难也就可以理解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封建社会的天条。难怪焦仲卿在母亲面前那样软弱,欲辩无词,最后忍痛休妻。可怪的是诗中既然透露了这一消息,为什么又不道破这一层呢?大概是因为妇女无子被遣,这在汉末不足为奇吧。
王锦峰,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