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47

  

追寻失落的文坛泰斗

◇ 李邕/李 娅

  内容摘要:李邕在唐代不仅书法闻名,更是初盛唐之交的文坛泰斗,他文超燕、许,比肩韩愈,在初盛唐之交的文坛,他如一轮皓月,吸引着诸如李白、杜甫、高适、萧颖士等巨星环绕其周围,李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他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本文将抹去历史的尘埃,还其鲜明的个性和应有的文学才名。
  关键词:唐代 文学 李邕
  
  李邕(674-747),字泰和,因官至北海太守且终于北海太守任上,世称“李北海”。李邕知名于后世,多因为他的书法成就。其实李邕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在唐代文坛,他还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学家。他文超燕、许,比肩韩愈,在初盛唐之交的文坛,他如一轮皓月,吸引着诸如李白、杜甫、高适、萧颖士等巨星环绕其周围,而文学史却很少给予关注。
  李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他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本文将抹去历史的尘埃,还其鲜明的个性和应有的文学才名。
  
  一.文坛独步,尽显领袖气质
  
  李邕超逸豪迈,“文章,书翰,正直,词辩,义烈,英迈”皆过人,时号“六绝”1。他以勤奋的创作,超人的智慧,敏锐的目光,雄厚的财力,上亲王侯,中结文友,下助后进,驰骋文坛,逐步建立起他在初唐之交文坛的泰斗地位。
  唐朝推行文教治国的政策,李邕英才特丽,以杰出的文才词辩受到几代君王的礼遇和赏识。李邕因年少时为其父李善补益《文选注》而出名,他出众的文才,广博的学识,获得“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的称赏。时为特进的李峤向武后推荐李邕,武后以文招试,拜李邕为左拾遗。左拾遗置于武则天垂拱元年,且以文才之士担任此职。可见,李邕之才被武后所肯定。
  中宗朝时,李邕虽然品秩不值学士之选,但知名于文坛,李邕之才还是被中宗看中,特许参加只有学士才能参加的修文馆活动,特许随同学士陪从皇帝游幸并供奉酬答。景龙三年(709),李邕就是以文华之士,随同李峤等众学士陪中宗游太平南庄,与众学士唱和作《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制》。
  在武后、中宋朝显露才名的李邕同样受到玄宗的礼遇和赏识。玄宗还在东宫当太子时就闻李邕才名,对李邕格外礼遇。李邕还因此受到岑羲、崔湜等人的嫉恨。开元三年,李邕因探学精奥,高才逸群,玄宗把任江州别驾的李邕擢升为户部郎中。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封泰山还,李邕路谒玄宗,玄宗称赏李邕之才,李邕献辞赋,答谢圣恩,由此备受玄宗赏识,开元末,时任滑州刺史的李邕因文才政绩出色,受到中央政府召见,归滑州时,玄宗作《送李邕归滑州》诗为之送行,当时人艳羡不已。
  几代帝王对李邕文才的赏识,使李邕获得特别的荣耀和声誉,其实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本是李邕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他特别依重以文结友。孙狄年少英俊,文思敏速,因制登文藻宏丽拜左拾遗,李邕整理自己的文章集结成集,以此拜见孙狄,表达结交知己的愿望。《法贴释文考异》卷四也记载了李邕以文结友的事情:“十二日差无多事,检挍来《一言集》耳,通长孙五郎。”
  李邕在文坛享有盛誉。而且乐于扶持,奖掖后进。杜甫年少贫困,客房吴越,齐赵之间,李邕听闻杜甫之才,立动前往求见。“李邕求识面”成为杜甫一生的骄傲。李邕也成为杜甫一生重要的交往人物。他们多次“契阔谈宴”,纵横谈论文章,对初唐四杰,文章四友逐一评论。李邕特别称赏了杜甫祖父杜审言的诗才,杜甫为此格外兴奋。“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杜甫对李邕之才极为佩服,称其文才“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独步曰十年,风听九嗥唳”。
  李白闻李邕之名,作《上李邕》诗拜谒李邕,李白在诗中袒露胸襟,以大鹏自比,并希望借助李邕的推挹之力高飞。李邕虽为长辈,但深知李白之用心,虚己以待,让李白觉其平易如平交,并认作自家之亲,从此两人结下非同寻常的情谊。李白欣赏李邕的“英风豪气,并用“玉树”以来称赞李邕的博学儒雅。
  萧颖士与李华齐名,李邕负一代宿望的大手笔,但欣赏萧颖士之才,将《进芝草表》假手颖士以扬其名,经李邕的推挹,而使颖士文名尤重。高适在草野尚未入仕,才未外现时,李邕曾作《鹘赋》给予勉励,高适深有遇知音的宠幸。
  在初盛唐之交的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当是李邕、张悦、苏珽,而李邕之名应在二公之上。皇甫湜《谕业》对三人文章皆有评论。皇甫湜认为张悦之文如梗木楠枝,可以坐天子朝群后;苏珽之文如应钟瞽鼓,可以奉神明享宗庙;而李邕之文,如赤羽玄甲,有风起云涌之气势,有驱豹逐虎之声威。2皇甫氏各有所譬,语不相犯,看似平列,实则对李邕特为垂青。所以讲宏阔壮美,李邕之文为最。李邕在文坛的地位,还可以从王翰排名中窥见一斑。《封氏见闻记》卷三所载:王翰是景云二年新科进士第一,时吏部尚书宋璟、侍郎李义、卢从愿大革科举时弊,王翰适值赴吏部调选,“乃窃定海内文士百余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窦蒙在《述书赋注》中也说:“论诗则王维、崔颢,论笔则曰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天宝五载,李邕任北海太守,七十多岁的他,仍聊发少年狂,应齐州员外郎李之芳之邀,游齐州,旷达豪放的他不甘人少的寂寞,唤上了李白和杜甫,又派人驰书从汶阳召来高适,他们在泰山之北、汶河之畔的齐州高歌长吟,这些璀璨的文坛巨星汇聚一起,辉映文坛,成就了文学史上千载难逢的盛会。李邕也因为这次盛会,声名炽热,闻名天下,实质性的奠定了他在文坛的泰斗地位,李邕也被传称为“李北海”。
  
  二.家世家学,沉淀丰厚学养
  
  李邕天资聪颖,资性超悟。《群书考索》说他“能一览而记,不待学力而能议牺尊之形,辨阮咸之器,识琅琊之稻,悟绸络之灰”。英雄可以不问出生,但才学之士不可不追溯其家世。他就像一粒优良的种子继承了积累沉淀在家族传承中的优秀基因。
  李邕出自江夏李氏,江夏李氏乃名门望族,基本上是世代为官,而且多才学之士。李邕祖父李充以文义冠世,与王羲之为友,是王羲之兰亭集会的积极参与者。李充为着作郎时,典籍混乱,他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将书籍分为经,史,诸子,漱武 四部。这种图书分类成为皇家密阁藏书的定制。《全晋文》存其文十五篇。李充之子李善同样才学出众,有《尚书注》十卷,文集十卷。
  李邕因祖上曾整理编排过秘阁藏书,所以对秘阁藏书特别向往。李邕少年好友崔沔拜为秘书省校书郎,在好友援引下,李邕遍阅秘阁藏书,连深奥偏僻难懂的书,李邕都读得烂熟于心。李邕拜见特进李峤。李峤试之深奥偏僻的问题,李邕从容不迫,对答敏捷,这让李峤瞪目赞绝李邕为名家。
  李邕在家学中吸收的另一重要营养元素,即是《文选》。《文选》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七百多篇作品,近三十七种文学体例,可以说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大致具备,基本完整的呈现了我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的过程。由于《文选》收罗前人作品较齐全,阅读各家代表作品比较方便,所以特别受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的必修课本,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杜甫就训子要“精熟《文选》理”。《文选》选文讲究“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所以在《文选》中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去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对李邕的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李邕精熟《文选》,与其父李善密不可分。李善是著名的《文选》注家,他注释精详,旁征博引,引书多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而且他晚年以教授《文选》为业,对《文选》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年少但资性超悟的李邕,在其父注释教授《文选》时,耳濡目染,对《文选》之文的解读甚至为其父不可得。《新唐书》卷二百二说:“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责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李邕饱读诗书,探学深奥,对旧事习俗见解精准,有一事可说明这点。《新唐书》《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都记载了崔颢见李邕投献诗作之事。崔颢所投诗作首章为“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李邕见之怒而不接。人们不了解六朝王昌之事,奇怪李邕虚舍邀请崔颢,不知为何见崔颢诗作而大怒。钱钟书对此有的精僻见解:“尊考王昌事至精且确,……观六朝、初唐人句,王昌本事虽不得而知,而词意似为众女所喜之‘爱饽饽儿’,不惜与之‘隔墙儿唱和到天明’或‘钻穴隙相窥’者;然皆‘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中是意中人、望中人,而非身边人、枕边人也。崔诗云:‘十五嫁王昌’,一破旧说,不复结邻,而为结婚,得未曾有。……盖前人只言‘恨不嫁’,‘忆东家’,并未有‘嫁’而‘入堂’之说。李邕或是怪其增饰古典、夸夫婿‘禁脔’独得,语近佻挞耶?”3钱先生治学精博,此解不仅可以让我们释疑,而且也让我们更赏识李邕之才。
  
  三.五彩巨笔,挥洒文采风流
  
  李邕生长于文学的沃土,吮吸了秘阁卷帙的雨露,又咀嚼了《文选》的营养,那些经史子集、文苑英华自然会在他胸中酝酿发酵,那些跳跃的文字,激荡的思想自然也听遣于他五彩巨笔的挥洒。
  丰厚的文学积累和广阔的视野,使李邕的创作几乎涉足了唐文学的各个门类,诗、赋、传奇、碑、铭、表、疏,无不在他的创作范围之内。挥洒自如的文笔和超逸豪迈的领袖气质使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引导文坛时尚和潮流的风向标。
  神探狄仁杰的故事家喻户晓,现在关于他的作品不胜枚举,李邕以敏锐的嗅觉,天才的文笔,最早关注狄仁杰事迹,并进行文学创作。早在狄仁杰生前,李邕就为他写了《魏州刺史狄仁杰生祠记》,后来在《六公咏》中将狄仁杰事迹单列一章。李邕觉得这样还不够表现狄仁杰的传奇经历,又写了十万多字的《狄仁杰传》(或称《狄梁公别传》)。在唐传奇发韧之初,李邕采传记小说岁时杂事,创作了《金谷园记》。可惜的是这和《狄仁杰传》都没有流传下来。
  在诸多文体中,李邕尤其擅长碑颂。撰写碑铭墓志行状之风,兴于魏晋,盛于唐,李邕当之无愧是唐代碑颂的领军人物,即使在整个碑志文发展史,创作碑志文所取得的成就,所获得的财富无人可与李邕相比。
  以财乞文,俗谓润笔之资。有唐以来,以碑文墓志获财,将文学产业化,李邕应是最丰厚的获利者。《容斋续笔》谓文字润笔,自晋宋以来有之,而唐始盛,李邕作文,受纳玭遗至巨万。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先寺碑,度赠车马缯彩甚厚,湜大怒,度又酬绢九千匹。白居易作《元稹墓志》,谢以鞍马绫绢,及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裴均死,其子持万缣,诣韦贯之求铭。刘禹锡《祭韩昌黎文》云:“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而《旧唐书·李邕传》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遣,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叶有道碑》可以说明李邕写作碑颂的声名隆盛。开元五年,李邕贬谪在外,景龙观道士鸿胪卿越国公叶法善,为帝傲吏,闻李邕之名,以台阁名士身份持重金请李邕为其祖叶有道写碑文。传说因李邕看不惯法善摆弄法术眩惑君心,起初不愿答应,谁知叶法善为了得到李邕之文,竟使起法术,摄得李邕魂魄为其书写碑文,这就是有名的追魂碑。
  碑志文是唐代文坛重要的文体,《唐文粹》其一百卷,而碑文就占十六卷,大大高于诗文的比重,像张说、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都是写碑志文的大家,但如果要论写碑志文的成就和影响,还数李邕、韩愈二人最高。张养浩撰《牧庵集原序》言:“唐三百年其文为世所珍者李邕、韩愈二人。”禇斌杰先生《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碑志文章节讲到“碑文,又有碑志、碑铭的称谓”,“古代的碑文,按照其用途和内容将碑志文分为三类: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李邕、韩愈的创作又各有侧重,韩愈主要是写墓志文,其文是刻意打破墓志庄严肃穆的风格。李邕则是宫室、庙宇、树木、人物统统纳入其笔下,成为其创作对象,如《越州华严寺钟铭》、《麓山寺碑》、《娑罗树碑》、《大照禅师塔铭》、《云麾将军碑》都是名篇佳作,几乎凡是可入视野之物,李邕都可用碑志类文体随意挥洒成篇,酣畅淋漓,文采斐然,所以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都持重金求其文。
  李邕曾有文集一百零八卷,碑文就有八百多篇,可惜传下来十不存一,这对我们研究李邕的文学创作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注释:
  ①《绀珠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皇甫諟《渝业》历评张说以后直到朝愈诸人时称:“若数公者,或传符于玄宰,或受命于神工,或凤翥词林,或虎踞文苑,或搞辔荀、孟,攘袂班、扬,皆一时之豪杰,笔砚之麟凤。”他评张说、苏廷、李邕文章,认为:“燕公之文,如梗木楠枝,缔构大厦,上栋下宇,孕育气象,可以燮阴阳,阅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许公之文,如应钟瞽鼓,笙簧錞磬,崇牙树羽,考以宫县,可以奉神明,享宗庙;李北海之文如赤羽玄甲,延亘平野,如云如风,有貙有虎,阗然鼓之,吁可畏也。”
  ③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丛考》第83页,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李娅,女,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教师。

追寻失落的文坛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