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87

[ 吴剑峰 文选 ]   

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说会道

◇ 吴剑峰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会学习,善于和别人合作、探究。其中笔者觉得学生能说会道,是学生能够用合作、探究这样的方式去学习的基础。一个学生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口语交际,就谈不上和别人合作。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能说会道,那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制造学生“说”的机会。做到“错误中研讨、中心句品读、分歧处争辩、忽视点讨论、空白处续写”,给学生制造口语交际的机会,让他们能说会道。
  关键词:口语交际 机会 能说会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基本功,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就容易多了。叶圣陶的话充分阐明了“说”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新课程也非常重视“说”这一点,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配置了“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但在真正落实的时候却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好多学生站起来都是三言两语,甚至是哑口无言。笔者看来,要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说会道,其实更应该注重平时课堂上给学生制造口语交际的机会,尤其是语文课中。怎样能在语文课中给学生制造口语交际的机会,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效果良好的途径:
  
  一.中心句品读
  
  理解中心句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能抓准、抓牢中心句,反复阅读,学生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这样不仅让学生说了,而且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在阅读《桃花心木》一文时,文章本身不难,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者最后写道“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关键所在。教师提问:对于树,这个不确定是什么?生答:下雨的不确定,有时接连下好多天,有时又好久不下雨。什么时候下也是不确定的!师:那作为人呢?有哪些不确定?生1:人会生病。生2:人不但会生病,也会遭受许多灾难,比如四川的大地震,比如车祸,又比如水灾等等。生3:可能是家庭背景不好,家里贫困。师:我们面对这些不确定该怎么做?生l:不要向它们低头,勇敢面对!生2:勇敢和病魔做斗争,做一个顽强的人。生3:调整好心态,做到淡定!学生的回答还有许多,也是非常丰富多彩,学生们都争着去说。学习中心句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口语交际。学生能结合日常生活谈感受,那么整篇文章也就懂了。
  
  二.错误中研讨
  
  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成熟,理解分析能力也有限,所以他们在阅读时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与感悟。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觉得庆幸,让学生说的机会来了,教师不应该直接说出正确的理解,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让他们说,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去帮助学生去正确地、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和老师研讨的过程正是口语交际的过程。六年级下册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们首先会被课题所吸引,带着疑问读下去,你会觉得文章说的美丽并不是指表面,而是人内心深处的美,一种坚强、执著的美,居里夫人的那种坚毅、顽强、永不放弃的精神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文章也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精神、品质的美丽让同学们认识到了美的真谛。本文篇幅相对较长,生字词比较多。而好多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找居里夫人的美,找的大都是居里夫人的外表美,这是因为学生的脑海中,外表美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了。教师点拨后,学生进行研讨。教师带领学生读通课文后,提问:你们觉得居里夫人的美美在哪里?生答:“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师:这是写出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你还觉得居里夫人的美美在哪里?生答: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师:好一个“坚定”,好一个“顽强”,好一个“执著”。又有学生说:居里夫人的坚强和执著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真可谓是跨越了百年。现在请你们再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体会居里夫人精神、品质上的美是教学这一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奔入主题,抓住课文主线,让学生从心里就明白内心的美远比外表美重要,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很容易读出感受,读出居里夫人的美!
  
  三.分歧处争辩
  
  在阅读课文时,由于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可能会对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争辩。比如,在阅读《难忘的启蒙》时,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学生说,文中的老师给我留下了爱国,教学严格的印象。从老师组织学生抗日演说看出了老师的爱国。从老师给我修改作文看出了老师的严谨。此时,也有学生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那时候是沦陷时期,老师组织学生抗日演说,是不是很危险呢?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太不爱护学生了吧。经有的学生这么一说,其他学生也有了想法,觉得老师的做法太危险了。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味这部分内容,再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在争辩的时候后者的学生向前者的学生慢慢倾斜。最后,认为老师爱国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老师在当时能组织学生演讲,本身自己也是冒了很大的危险的,可以说是冒了生命危险。所以老师是爱国的。第二,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演说,是让他的学生有一颗爱国的心,这也可以看出老师的爱国。第三,老师在组织演讲时做了防范措施,从“讲演比赛时,专门有人在校门口放哨,见到日本兵或翻译官经过,就跑来报告。”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通过课堂辩论,不仅解决了分歧,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能说会道。
  
  四.忽视处讨论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对那些看似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词语一略而过。教师应抓住学生在阅读中这些常会被忽视的地方进行点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教学五年级课文《火烧云》一课时,其中,“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的“烧”字,学生往往会忽视掉。其实这样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正式展开口语交际的好时机。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提问,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顺吗?学生认为也是通顺的。教师继续提问:但既然句子也通的,那作者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放学生自己去说,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同时也可以记录他人的想法。于是产生了以下三种答案:1、句子中已有“红彤彤”一词,再用“红”字可就重复了,读起来就不顺了;2、这个“烧”字不仅点明了课题,又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3“烧”字,给人一种云在动感觉,让人感觉云是活泼的,有了云的动,才会有后面云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而“红”字就没有这种感觉。这样的答案并非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讨论而得出的。学生从忽视到最后知道作者用词巧妙,这其实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
  
  五.空白处续写
  
  在语文课文当中,好多课文都留下了空白,好多课文都留下了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体会。有些课文的作业本上也安排了相应的小练笔。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口语交际的良机,切不可让学生一写了事,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所写所想所悟说给大家听。例如在《凡卡》一文中,“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课文最后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但作者并没写凡卡最后的命运如何。作业本上也有相应的小练笔,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时候,教师不必要让学生急着说,可以让学生们在自己作业本先写好,修改好。然后再说给大家听。有的学生会说,凡卡根本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因为信封上根本没有邮票,也没有明确的地址,凡卡梦醒后会遭受老板的一顿毒打。有的学生会说,凡卡最后获救了,因为那名醉醺醺的邮递员正是凡卡的爷爷。学生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无需分清谁对谁错,因为本身是续写,只要有道理都可算对。我们要注重的是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会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了用说话的方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口语交际,一时的提问,学生们可能会哑口无言,我们尽可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给他们制造口语交际的机会,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出口成章,能说会道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吴剑峰,教师,现居浙江桐乡。

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说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