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所以通过行文的形式(层次),就能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必须借助于层次分析;理顺层次,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
关键词:理清层次 解读文本 案例
1、《邓稼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11课)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有学生反映:写的有点乱,不好理解。明明是写“邓稼先两弹元勋”,可是为什么又扯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清层次,准确解读。
该部分共有九个自然段(下称“段”):
首段,写的是邓稼先的求学经历,突出了邓稼先学有所成。
次段至第五段,讲的是邓稼先领导设计、试爆了“两弹”。
六、七段,讲的是邓稼先晚年做出的新贡献。
八、九两段,是对邓稼先一生的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上四部分,前三部分(层)以时间为序,分述了邓稼先的人生:早年成功求学、中青年艰难创业、晚年矢志不移,时间上前后相续、逻辑上先后相承。但是核心是“两弹”部分,故以此为该部分的标题名称。
至此可以明确:本部分结构上是总分关系,先分(1、2;3——5;6、7),后总(8、9)。可见本部分并非只讲了邓稼先“两弹元勋”,而是借此歌颂其光辉的一生。
2、《邓稼先》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该部分共分六段,首段借《吊古战场文》,突出了邓稼先工作场所地处广漠,极其荒凉、阴森恐怖,艰难严酷,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环境之“苦”。次段,暗示为了工作,已经有不少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突出了工作之“险”。第三段,通过该工作需要物理的直觉、数学的功底、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负责的勇气,告诉我们该工作技术要求之“高”。第四段,写了天气恶劣、极其寒冷、并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突出了该工作之“难”。
第五段,借一首“五四”诗歌,突出了邓稼先就是“撑天空”的“奇丈夫”、“伟男儿”。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特别喜欢这首歌,强调了正是邓稼先不怕“苦”、不惧“险”、不畏“难”、勇攀“高”峰,才能成功研制出“两弹”,让中华儿女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尴尬局面,走进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新时代。
六段之中,前四段强调工作之苦、之险、之高、之难;正是这苦、险、高、难,成就了邓稼先“奇丈夫”和“伟男儿”。故该部分可分两层(1—4;5—6),分别为“困难重重”(环境、生命、技术、生活),“成就伟业”。
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十二课)后三件事的层次性。
后三件事,指文中所写闻一多先生的第二个阶段“作为革命家”时期。
第一件事“起草政治传单”(十四段)。一般而言,学术是有别于政治的;闻一多先生是文人,一生成于诗,精于学,粗疏于政治似乎也不为怪。但是历经前一个阶段(作为学者),精研学术,苦钻经典,而难以“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出一剂救济文化药方”。作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领导人”,他开始认识到:“身别无长处,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跟着的是‘做’”。这足以说明,闻一多先生已经由疏远政治而变得畅谈政治、同情革命了。这是他迈向一个“革命者”的第一步。
第二件事(15—17段),在群众大会上,痛骂特务。在李公朴同志被害后,警报迭起,时局动荡,危机四伏。但是明知“凶多吉少”,闻一多偏要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真是义正辞严!“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可见他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了。这是他迈向一个“革命家”的第二步。
第三件事,参加示威游行(17、18段)。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意志坚定,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颈飘飘。”臧克家以敬佩之笔调,定格了一位民族历史的英雄。至此,闻一多先生“参加”了“革命”,并英勇“献身”于“革命”。印证了臧克家先生给他的赞誉——革命家。
至此,该部分通过分明的层次,条理的结构,粗线条勾勒出闻一多先生由“同情”到“支持”最后“参加”革命的历程,并活画出他英勇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壮烈余生。
周长海,孟继峰,教师,现居山东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