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74

[ 程诚 文选 ]   

诗歌欣赏教学该如何操作

◇ 程诚

  内容摘要:诗歌教学在整个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所精选的优秀诗篇,贴近时代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容的素质教育功能,达到既能赏诗又能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欣赏 诗歌教学 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最纯粹的语言艺术便是诗歌。诗歌教学在整个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精选的这些优秀诗篇,贴近时代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容的素质教育功能,达到既能赏诗又能育人的目的,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去欣赏现代诗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诵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这种短小的句式,急促的节奏,本身就给人产生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感觉,表达了诗人气壮山河、豪情满怀的情节特征。而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诵读时感觉就迥然不同,它的节奏是舒缓的,表达的感情是悠扬的、轻柔的。诵读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驰骋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诗人仿佛和着悦耳的音乐款款而至。总之,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我们要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二.想象——欣赏诗歌的意象美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比如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主人公“一棵树”完全是通过想象来塑造的。作者的想象十分丰富,从“树”的生长地,到“树”的教育、成长,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深厚的感情,直到死后愿化作煤炭的献身精神,都写得非常具体。但诗中不仅仅靠表白来自述,而主要是靠纵横驰骋的自由联想、想象塑造出“一棵树”的鲜明形象。诗人运用联想、想象,舒展自如,但都根据“树”的特点去展开,如写对人的深厚感情,是“用柔嫩的枝条拥抱他们”,“拉着他们……的手“;写为民造福则是“伸展开手臂覆盖他们的小屋,作他们的伞”,“抗击风沙”,“抵御雷火”等等,想象的意象既奇特又丰富,又真实可感。这样一颗值得骄傲的树,有优秀的品质,应该为人类做些什么呢?诗人一次又一次的展开想象的空间,如诗人通过“我幻想……”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情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愿意彻底地牺牲自己,只是要人民不再挨饿,不再卖血。这是多么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啊!
  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欣赏这一段旖旎的景物描写时,若不展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作者一起重温康河旧梦,就无法领略到景中的神韵,体味作者的无限情思。
  
  三.感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诗中的意境是他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感悟。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的眼里,那河畔的金柳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印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世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静立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把诗人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四.咀嚼——欣赏诗歌的含蓄美
  
  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像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去体会的地方。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诗贵含蓄,只有含蓄的诗词才能诗意深厚,韵味无穷。诗歌因不直说而增加欣赏的困难,通过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较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诗人很吝啬,全诗没有用一个“美”字,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和服饰都没有一点描绘。她的“美”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眼睛里,比“风景”更吸引人,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思绪翻飞的夜晚,藏在别人的梦里,活在读者的心中。
  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很多,而不局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比如句式、结构、章法,节奏美、跳跃性等等都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途径。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读懂一首诗,并能产生共鸣,获得愉悦,就是美!
  
  程诚,河南濮阳市技工学校教师。

诗歌欣赏教学该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