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教学《丹柯》,听了这样一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1、品读丹柯的性格,归纳丹柯的性格。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呼唤英雄的小说主题。
看起来小说课都是这样上,但笔者听课时发现,程度较好的学生好像想说深刻一点的,却感觉没词;程度不好的学生,则觉得与教学辅导材料说得差不多,不用多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中生鉴赏小说的水平如何提高?
寓言本身很吸引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多解性,一般来说,寓言对思维训练有如下作用:一是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二是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显然上面课堂没有注意到寓意的多层次性,以单向解读来代替多层含义。
小说的主题是多解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课堂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说以“丹柯”为题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与主题的关系,此仅是一铺垫,目的是让学生选一角度给小说重新命题。
二.案例展示
生:“森林与草原”,因为我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而且又符合寓言的寓哲理于形象的特点。(师点评,能把老师讲的用起来,没白教。生微笑)
生:“黑暗与光明”,我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丹柯……
生:“黑暗中的火星”,我不仅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又从细节描写中找主题……
生:“天黑之后”,从人物形象对比中找主题……
生:“空想与实践”,我顺着前一同学的思路展开,而且我还从丹柯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丹柯说:你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师点评:什么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做到了。)
生:“一片丹心”,我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丹柯取心证明给族人看……丹柯名字中不是有一个“丹”字吗?而且他又让我想起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我又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丹柯是英雄,人类历史呼唤英雄。
生:“路”,我从从整体感觉看主题。(生笑,师请其他学生评价并修改)
生:能切合主题——人类走出困境之路,但感觉题太宽泛了,如具体一点,寓言的象征意义就出来了,不如取“囚笼之路”,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囚笼,都要试图走出囚笼。(生鼓掌)
师:从“路”到“囚笼之路”,我们又在巨人的肩膀上站了一下。我也来锦上添花,如结合情节,林子是因为人类的勇气而合起来了,如果族人碰到困难又没有信心了,林子又会被撕破,所以我取“‘路’在何方”。
生:我取“信心是把一切事情做成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我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生笑。这个学生有点调皮,现在课堂气氛活跃,话开始多起来了。)
师:笑了之后不能没有收获,谁来说说这个标题怪在哪里?如何修改?
生:标题太长,无文学气息,所以怪怪的。
生:我取“信心无价”,因为外国诗人有这样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温总理也说: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可以化用一下。
(生鼓掌)
三.案例反思
获得与给予,课堂还是要强调获得。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丹柯》的主题分母题与子题,而往往母题较浮于表面,子题寓意博大精深,潜伏在深层,如信心无价、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要勇于实践等等。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应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如果交换意见之后又提高了个人对生活的领悟;简言之,教育更加民主化,不是像往常一样是一种给予或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①所以,从学生的角度说,他的虽不深刻但却是自己的认识,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单向还是多向,学生渴望多向交流。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多种口味的食品一样令人回味无穷。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学生希望和同学、老师以及和自己前后的思考对比中获得进步。如那个取“路”为标题的学生,他怎么也估计不到,经过同学老师的帮助,他的角度会被挖掘得如此多样、深刻,同一母题下的子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林勤霞,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