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16

[ 高桂林 文选 ]   

高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 高桂林

  内容摘要:高中作文教学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施教,要做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写作情感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注重平时学生的练笔。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方法
  
  高中作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教,结合我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写好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写作情感的契合点
  
  语文老师应放手,在写作上,只需给学生宏观上的指导,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阅读,自己去学,自己去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我始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作文理应成为学生一种非常个性化、自由化的表达方式,成为学生内心思想和情感一种最为自然的流露,讲究一个自然。这个实际情况就决定了,不能用一种不变的、统一的、固定的模式来对学生的作文做强行要求。当学生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全身心走进阅读时,当他们在生活中或阅读中有所感悟和体验,产生想写作的冲动时,再动笔去写,不愁写不出好作文。至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认为那是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的,而并非刻意为之,也不应该是我们给学生规定好的条条框框。
  
  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
  
  没有思维和感悟渗入的语文学习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都会出现一些精彩的句子,其中,古诗文的灵活运用是文章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们看来,作者所引古诗文,我们的学生都学过,绝大多数都会背诵,但就是用不上,以致,学非所用,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笨吗?我认为,造成学生学非所用的原因在于感悟能力、想象力和联想力的缺乏,没有对生活和社会最真实的感受,无法与自己储备的材料取得共鸣,再加上懒于动笔,就只能望文兴叹了。
   造成学生感悟能力、想象力和联想力缺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点就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冲击。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应付考试似乎成了学生学习的第一要义,困于书山题海之中,难以自拔,哪有闲暇去感悟什么。再一点就是学生自身的惰性。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趋向于感性化,注重表面,拒绝理性,拒绝思考。
  作文是一种个性化写作,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丰富的材料储存也是无法写出好的文章。只有材料丰富,信息充足,视野才更开阔,思维才能活跃;只有思维活跃了,感悟能力和联想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三.注重平时学生的练笔
  
  作文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零散思维的有机组合。学生作文写不好,问题出在内容上,而非形式上;问题在于无话可写,而非写得怎样。一个头脑空空,经常不思考,不练笔的学生,你让他把作文写得有条理,有深度,这无异于揠苗助长,是行不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首先保证学生脑中有东西,有足够的阅读量和信息量,其次要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最后才是在表达技巧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前两步不解决,写作就是无源之水。
  在写作内容上下工夫,一是汲取信息量,摄取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见闻,也可以是阅读,只有信息充足,才能为思维提供素材。充实的材料,灵活的思维,是写好作文的根本前提。二是练笔,有了材料,不练笔,写作就是一句空话。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写本身,还要有东西可写。既然是练笔,至少在空间上来说,可以是天马行空式的,内容而言,可长可短,心之所感、目之所及,皆可付诸笔端,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说每一篇作文可以认为是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问题的一个角度,学生随笔写的多了,思维就会活跃,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就会增多,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也会出现重复,将这些零散的具有共同性的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加以有机组合不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吗?
  至于作文的形式和技巧,如中心明确,有文采,有逻辑性等等,我觉的这些技巧应该是在学生阅读或写作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学到的,而不是刻意学来的。书写真性情,自然为文,才是好文章。所以说,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要要有信息量,其次要练笔,在这两方面做文章,才是提高作文的根本所在。
  
  高桂林,教师,现居河北武安。

高中作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