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这个宇宙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蓝色星球,自从人类出现在它的身体上后,这个蓝色星球上的静谧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冲突争斗不断。新世纪来,世界形势复杂多变。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中国就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进行经济建设并要维护国家安全。
一.中国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
根据国家理论和安全理论,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然而,当我们打开一幅世界地图,观察世界的形势,在世界的主要大国中,美国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毗弱国加拿大,南邻小国墨西哥,传统安全威胁小,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了美国现阶段主要面对的压力;俄罗斯,周边国家除了中国外,都是小国或者弱国,只有北约东扩的咄咄气势让其如梗在喉;英国四周濒海,与美国结成同盟。法德位居欧洲大陆,与美国结盟,其主导的欧盟是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安全形势较为乐观。我们把目光移向中国,中国的安全利益形势是如此严峻,卷入的是非漩涡如此之多,恐怕是其他大国不能比的。在外部,东北面临朝鲜问题;东面是中国与日本在海洋大陆架、经济专属区、钓鱼岛的争议,还有历史问题的纠结;东南是本属内政而美国插手而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南面是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问题争端;西面是与印度在藏南领土的分歧与历史恩怨;西北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后在中亚国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境外东突势力和泛伊斯兰组织渗透的压力。北面由于苏联的解体而稍有缓和,中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改善了中国北面的安全形势,但中俄良好的关系也常常传出因为军售而产生的售后服务与知识产权争议的不和谐声音。此外,善变和敏感的俄罗斯人总害怕从中国夺取的远东滨海地区有一天会回到中国的怀抱,中俄良好的协作关系会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内部,台湾问题稍趋缓和,但困难依旧;民族分裂势力活跃,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贵州瓮安事件是其代表。内部问题多数是可控问题,而外部问题因牵涉多方的利益,隐含大国的影子而变得错综复杂。纵观中国的周边形势,除北部外,在东、南、西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美国的因素。美国在中国的东边构建了由朝鲜半岛、日本、冲绳、台湾、菲律宾组成的所谓“第一岛链”围堵中国,在第一岛链之后又是 “第二岛链”——北起日本列岛,经小笠原群岛、硫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延至哈马黑拉马等岛群。在中国的西边,美印加强军事合作,强化在阿富汗和中亚其他国家的军事存在并或明或暗地支持中国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东西夹击或遏制中国战略日趋凸显。在南面的南海问题上美国实行积极介入但不陷入的战略,英法等也掺和南海资源开采,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一旦南海问题不能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解决,那么中国将被限制在一个由海洋和高山隔绝的区域中,发展和崛起将受到很大的限制,脱海入洋将成为梦想,成为世界性大国将成“镜花水月”,民族复兴无从谈起。再加上南海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南海对中国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南海问题成为中国突破美国对中国三面遏制的关键。
二.南海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
在地图上有一片由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台湾围成U字母型的海域。这就是南中国海,这里是多方利益攸关和博弈的区域。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南海诸岛屿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汉武帝时我国先民就发现并记载了南海岛屿的情况。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南海情况的记载。宋时,南海被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范围;元时,郭守敬远赴南海测量;明清时各国都承认南海为中国的领土和领海。而且,从法理上看,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的中国无可厚非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但是,随着1968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Emory)作出的研究报告,认为南海存在亚洲最大的油气区,初步估计石油蕴藏量达200亿吨左右,天然气蕴藏量约为20万亿立方米。此外,南沙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约1000余种。南沙矿产资源的储量也相当的富有,拥有铜、锡等重要矿产。加之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冲,它是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重要国际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此丰富的矿藏和战略要地,惹来周边的垂涎。因此,周边国家纷纷提出对南海的岛礁和海域的主权要求。从1970年起,菲律宾率先侵入南沙,并将我国4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1974年5月,越南报纸刊登的全国地图把南沙群岛划入其领土,并改名为“长沙群岛”。同时越南还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划入自己的版图。越南是唯一对整个我国南沙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马来西亚从1977年开始派舰船侵入南沙,侵占了弹丸礁等岛礁,并将27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文莱、印尼也分别入侵我国的传统海疆线内3万多平方公里和5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关各国也从自己角度出发断章取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自己的实际占领寻求法理支持。
据相关报道,目前,东沙群岛及其唯一的岛屿东沙岛由台湾控制;西沙群岛及其最大岛屿永兴岛由中国大陆控制;中沙群岛唯一的岛礁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由菲律宾控制;在南沙群岛189个已命名的岛礁滩沙中,露出海面的有50个岛礁被分占,其中越南28个、菲律宾7个、马来西亚3个、印度尼西亚2个、文莱1个、中国大陆控制8个、台湾控制1个即其中最大岛屿太平岛。这样,南海问题特别是南沙争端目前主要涉及到六国七方。南海问题实质上是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主权归属上的争议,其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南海问题的趋势有两个:一个是日益复杂化;二是国际化,美、印等积极介入。
(二)、南海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南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突出的战略地位及其优越的地缘政治区位决定了南海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上,南海问题将影响到中国的睦邻政策,关系到中国能否取得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周边环境和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东盟国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特别是东盟国家中的六个国家与我国有海陆边界,双方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利益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把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视为我国周边睦邻外交的重要战略依托地区,但是,南海问题的存在有可能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最大的现实障碍。
2、经济上、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交通枢纽的地位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据中国学者金庆焕先生在1989年按生油岩体积法估算,认为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在量为707.8亿吨,其中天然气资源量为58.2万亿立方米,石油资源潜在量为291.9亿吨。1993年起我国己成为石油产品的进口国。研究结果表明,到2010年,我国至少需要进口1亿吨原油,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将达到50%,2020年的进口量和对外依赖程度将分别进一步增长到2.5—2.6亿吨和56—59%国内粗略估计,“南沙群岛地区每天可产石油大约在150万桶与300万桶之间,而中国于2004年的石油消费量估计约每天570万桶”。如前文所述,越南等国在我国南海地区每年开采的油气达5000万吨,这相当于我国每年损失一个大庆油田。此外,南海海域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约为246-281万吨。南海地区也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每年通过船只的吨位占世界船舶总吨位的1/2,是苏伊士运河交通流量的2倍,是巴拿马运河交通流量的3倍,世界贸易总额的约15%是通过南海通道实现的。据统计,每年通过南海的各类船只平均为10多万艘,平均每天为270多艘。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的21条是必须经过南海的。随着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增。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运输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海运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必须要通过南海航线来运输,如果因为南海争端而导致某些国家威胁或控制南海航线的正常通航的情况的出现,那么这将不利于保障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能源运输安全,这也将严重的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3、军事上、南海可以加大中国海域的防御纵深,提高中国军事安全系数,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前哨。
南海对中国的军事安全非常重要。历史上,从1840年至1949年间,日、英、法、俄、德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4次。除日俄因为地缘政治因素未从南海经过外,其他国家都是从南海入侵中国。控制南海可增加国家防御纵深达500~600海里,并取得遏控对手的有利地位。中国海军要走向深蓝,避开强大的第一岛链,南海是牵制较小的地区,它就成为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唯一可行途径。
三.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建议
虽然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奉行“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并于2002年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但是南海问题并没有得到缓和和解决。相反,却日渐恶化,近来,有关国家积极购买外国先进军舰、飞机与世界大国频繁举行军事演习等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南海问题久拖不决于中国不利,也影响到中国的大国形象与地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南海问题的解决。
(一)合理开展地缘政治斗争。
主要是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十国虽有宪章约束,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我国亲疏不一,利益矛盾时有发生。如1981年,文莱就对马来西亚1979年确定的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提出了责问和抗议。文莱认为,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的确定应采取“中线原则”。这个分歧到现在也没有弥合。再如,柬埔寨与越南有历史恩怨,柬埔寨和泰国有现实矛盾。因此,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重点争取缅、老、柬。
(二)加强自身经济建设,扩大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首先,从总体上看,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这对于解决南海问题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影响力。其次,从局部来看,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对东盟具有制约性的因素,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地区性经济,从而增加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对我国的依赖性,进而增强我国对东盟一些国家的制约能力。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强和老、柬、缅等国的经济合作,因为这些国家既与南海问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经济发展水平又相当落后,急需外国的帮助。
(三)强化军事力量,加强海空军建设。
目前,我国国防战略格局已由传统的“以陆为主,海、空辅从”调整为“海陆并举”,海防重心也由“近岸防御”转向“近海防御、远洋存在”。因此,我应该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从军事斗争准备来看,由于解决南海问题必须依靠海空军力量,所以,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如加速航母、核潜艇和移动核武器建造,增加抑制战争的杀手锏,改变近海海上力量不平衡状况。同时,要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四)台海两岸携手合作争取南海权益和勘探开发。
共同勘探开发将密切两岸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扩大共同利益,从而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岸联手具有现实基础:同是中国人,台湾是主张南海权益的,两岸具有共同的利益;国民党在台湾的当政使合作具有政治基础。
(五)放开对民间前往南海的限制,支持民间力量保护南沙。
由于南海自然条件、国家主权观念和国防力量的限制,至今在处理相关的与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争议时,国家对民间力量缺乏正确而有效的态度。一再见诸报端的我渔民被扣事件是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反应。我国应明确支持民间合理合法的经济政治斗争,如派军舰护航我在南海的渔船,帮助渔民在南沙建立临时或永久的居住点等,把一些岛屿长期出租给国内民间力量或有利的国际力量进行开发,并由国家出面予以保护;参考近期越南和美孚石油公司的合作方式,引入有利的国际力量进行开发,从而掌握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主动权,以中国的主动国际化遏制他国的国际化。
四.小结
南海重要的地缘政治区位、突出的战略地位、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各方争夺的焦点。南海问题将影响中国的政治外部环境、经济、军事、能源等安全。解决南海问题需要中国为主导,积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交相为用。如果成功解决南海问题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将大为改观,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指日可待。
王小依,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