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23

[ 韩晓华 文选 ]   

学习古文的多重作用

◇ 韩晓华

  内容摘要:语言是一门很综合的艺术,语文也是一门很综合的学科,本文阐述从古文学习与成语积累,与作文素材积累的联系,来谈谈学习古文的多重作用。
  关键词:古文 成语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结合成语,从学生熟知的成语入手,不但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读《六国论》,文中“举一予人,如弃草芥”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国若狂”、“举世无双”等成语。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1.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⑴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例:“股肱之臣”,“股肱”意为“像大腿和胳膊一样”;“席卷天下”,“席”意为“像席一样”。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⑵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意为“使……削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意思;“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惊天地,泣鬼神”意思是使天地惊,使鬼神泣。
  ⑶意动用法
  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2.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句法现象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惟利是图”、“惟命是听”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表被动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3.省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炬”应为“付之于一炬”。
  其他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列举。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两者如能在教学中长期使用,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如果问学生写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说“不知到写什么”,近年也出现不少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考场作文,不少学生还在用张海迪、雷锋、赖宁、爱迪生、居里夫人等材料(不是说这类材料不能用,而是反映出我们学生的积累缺乏创新性),这与学生的积累有相当大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也就成了每个老师的迫切任务。
  高三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科目多,如果让学生在高三去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写作素材,这多少有些不现实。而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中的一些素材正是加强学生积累的好材料。《庄子:我们无路可走时候》中庄子面对“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时,他选择了“吾将曳尾于涂中”的自由,可以运用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类”话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借助课文积累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作文素材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让他们能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寻找更多的素材,以便在考场上信手拈来。
  
  韩晓华,教师,现居河北武安。

学习古文的多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