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前两课,这两课的主题词分别是:困难·理想;困难·方法。因它们主题关系密切,所以在教学中,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
以下从五个方面做教学预设,即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为对象,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为途径。
一.理解课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这其实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
二.分析学生
从认知能力来说,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尚在初级培养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泼,可认知明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幼稚。从心智特点上来看,有积极向上单纯的热情,但对困难认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及能力明显不足。(分析学生是为了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处理好“文本”与“人本”的关系。)
三.理解教材
两篇课文为一周的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实现理想要战胜其征途中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表达的主题是战胜困难的方法。根据文本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分别确立以下教学环节。
《在山的那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掌握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理解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由形象变抽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感悟哲理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理想和困难的关系,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热情及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
2.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本文主旨。
3.教学难点:形象语句的抽象含义。
4.教学关键:“山”、“海”的象征意义。
四.说方法
《在山的那边》主要运用讨论探究法理解形象诗句要表达的抽象含义;修复文题和逻辑推理法,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及提炼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主要从理想与困难关系来谈(略)。
(二)教师范读:要求: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借景抒情言志)。
(三)学生反复自读、齐读,充分感受意境、情感。
(四)学生默读,筛选出文中的生词,并准确理解其含义。
(五)学生默读,体会山和海的象征意义,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诗句。
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明确:“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难句理解检查指导
例: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美好的)(理想)(激励、鼓舞)(失败后的失望)这就是依象征意义,运用联想和代入法理解诗句抽象意义。
第二课时
(六)逻辑推理(探求主旨,感悟哲理的过程)
板书:(文题)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A.在山的那边是海。(修复补充)
B.困难那边是理想。(代入象征意义)
C.(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联系、联想、推理)
D.(战胜/奋斗)过程——(获得)结果。(提升认识)
E.(一次次鼓起……一次次漫湿……)信念坚定——战胜一次次失败
F.结论:(一次次战胜)长期不懈奋斗(艰巨性)——实现理想(主旨,富有哲理)
(七)写作训练:写一篇读后感。
(八)学生展示,教师评点。
(九)教师下水文:《读后感·有志气》(略)。
(十)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理解教材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掌握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和描点法。
能力目标:会运用描点法概括记叙文内容并准确把握文题。
情感价值观:认识体验困难挫折是人生收获财富的过程。
2.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提炼主旨。
3.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提炼主旨方法。
4.教学关键: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内容主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完成整体感知;讨论探究法体会环境描写作用;描点法概括内容;内容透析法把握主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理想和困难的关系,可怎样战胜理想途中的困难呢?莫顿·亨特以小时候的经历揭示了方法。出示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提问:为什么文题不用《经历》而用《走一步,再走一步》?设悬念。(其一,是将阅读与学生作文整合;其二,是为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二)师生共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
1.作者写出自己哪方面的经历?学生回答(略)。
2.感知文章内容。
(三)学生默读,筛选文中的生词,并准确理解。
强调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头晕目眩,关键词素“眩”的含义是指“眼睛昏花”。
(四)学生默读全文,用50—100字概述本文的内容(强化整体感知),然后学生交流、展示,在已完成的压缩全文内容中,要求学生把记叙要素筛选出来。
第二课时
(五)概括全文
时间:五十七年前暑假的一天下午(至夜晚)
地点:小岩石架
人物:我,小伙伴们,爸爸
事件起因:遇险
经过:爸爸的帮助
结果:脱险
要求学生把六个点连缀起来(描写法)写一段完成的话:五十七年前暑假的一天下午到夜晚,我和小伙伴们爬岩石架,在悬崖上遇险,在爸爸的帮助下我脱险的经历。这就是概括故事的方法。全文内容概括为:经历+后感。
(六)提炼主旨,运用对比思维:筛选出六要素中最主要的,即遇险最终脱险的过程,怎样脱险的。
学生讨论:其一,爸爸的鼓励使我们有了勇气。其二,按照爸爸说的做,只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
引导学生讨论并进一步提升讨论结果:其一,面对困难要勇敢;其二,战胜困难要有方法: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即把困难“化整为零”。学生读结尾一段,筛选重点句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我要到的地方。”
师生对这句话的作用达成共识:解释主题,深化主题。
讨论:文中环境描写及“我”心理描写的作用。
明确:为了突出“险”字,即遇到的是“我”无法克服的“困难”。
课堂练习:
1.文题为什么用“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不用“经历”?
2.课后练习三:写一段自己遇到困难的感受及处理方法。
教学思想及启示:
1.语文阅读要充分让学生整体感知,即全息照相,然后筛选主要信息,再构建文本骨骼,最后提炼主旨,用主旨照亮文本。
2.教学各个环节、目标明确有序,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且方法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3.抓“主脑”切文本“核心”,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认识文本的“悟性”。
何风波,教师,现居内蒙古通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