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往往从不同角度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却较少从丑的角度去探讨其审美价值。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丑角,不能排斥于审美教育之外,他们同样是审美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审美材料。
关键词:艺术丑角 审美意义 挖掘
首先,利用艺术丑角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人生。艺术丑角是作家通过观察、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隐藏的社会意义,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作家塑造艺术丑角,并非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追求。教学中,教师应从美育角度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揣摩作家的意图。阿Q的可悲,别里科夫的可笑,鲁四老爷的可憎,葛朗台的可恶,令人愤恨、厌恶和悲哀。这些艺术丑角丑的根源在于腐朽没落的社会。通过对这些艺术丑角的反审,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次,利用艺术丑角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发展。艺术丑角对中学生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警策作用。人们往往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诫后人,警策他们向真、向善、向美,摒弃假恶丑。但是,如果我们对艺术丑角抱着不可接近的态度,那又是不正确的。艺术丑角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作用。学生通过对丑角的鉴别,识别出假恶丑,以此来警策自己的行为规范,激浊扬清,去追求美、创造美。利用中学教材中的艺术丑角作为德育的反面教材,可以使学生从“丑”的正面得到教育。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王熙凤的尖酸刻薄、马谡的刚愎自用都能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以丑引善,让学生对善恶加深理解,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严于律已。同时,利用艺术丑角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以丑导真。分析鉴赏艺术丑角,学生能了解社会,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诸多的社会知识。通过“审美符号”指示的内涵,可让学生获得象征、隐喻、想象、对比、反衬、夸张等多种知识,以及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教师只要能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艺术丑角,让学生“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定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他们认识自我,形成创造才能,更为深刻地鉴别出现实生活中的美丑,促进智育发展。
第三,艺术丑角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在艺术上,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以丑衬美和化丑为美。
塑造艺术丑角的目的在于突出美。以丑相衬,美的会更美。《雷雨》中的鲁大海,爱憎分明,敢于反抗斗争。他形象的美,是在周朴园的冷酷、自私、阴险、丑恶中反衬出来的。《守财奴》中葛朗台太太“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的形象,是在吝啬、冷酷的葛朗台的丑中得到显现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华莲卡生机勃勃、勇敢大胆的形象美被别里科夫顽固守旧、胆怯如鼠的形象反衬得更加明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勇敢、热情和智慧,在李甲庸懦无能和动摇不定的性格中衬托得更为明朗。
艺术美,不仅在于真实反映生活美,而且也在于真实反映生活丑。作品中丑恶人物的艺术形象同美好人物的艺术形象一样,寄寓了作家的美学评价、美学思想。生活丑的形象进入艺术领域后变成具有否定丑、肯定美这样一种美学价值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化丑为美。“化”就是艺术的典型化。通过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作家以先进的审美理想去观察丑,否定丑,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对丑进行审判的倾向。这样,丑就作为一种被审判、被否定的对象而具有了美学价值。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葛朗台、阿Q……这些艺术丑的典型在世界文学画廊中,给我们以极高的美学享受。这就说明:真实地反映丑,包含对丑的憎恶、批判与鞭挞,能使生活丑在艺术创造中转化为艺术美,进而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撞击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情感,使光明的、美好的事物更显动人。鲁迅“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明的画家”,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深刻地透视平常人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以自己独具的审美理想渗透于笔下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中,并给以无情的嘲讽与鞭挞。鲁迅笔下的多数人物是丑的,而艺术形象则是美的。作家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材料。
我以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能只知引导学生鉴赏美而忽视了“丑”,艺术丑角同样具有审美意义。
袁玉兰,教师,现居湖北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