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后的讲评是达到预期境界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讲评过程往往使学生有恍然大悟、柳暗花明般的惊喜,甚至可以达到“拨乱反正、再上台阶”的目的。讲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这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对后一次作文的指导,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新课改合作探究的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评改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
关键词:作文评改 实效性 策略
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那么作文教学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境界呢?作文后的讲评是达到预期境界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讲评过程往往使学生有恍然大悟、柳暗花明般的惊喜,甚至可以达到“拨乱反正、再上台阶”的目的。因为讲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这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对后一次作文的指导;因为讲评这个环节它立足指正,通过对作文的科学评价,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和积极性。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新课改合作探究的理念,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评改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
一.变一元封闭评改为多元开放评改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评价也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期寻找新的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水平。
1.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这个环节在作文讲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自评的方法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下放给学生,使学生站在评判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文,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评价自己作文的主人。
2.小组互评
新课改方案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以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劳动。教师的讲评固然可以一语中的,直奔主题,切中要害,但这种批改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作文讲评时,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过去“老师批学生看,老师讲评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反过来让学生转变角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判的活动中来,为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理念,更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评,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是的,如果由学生通过小组互评来发现作文的问题,展现自己的理解体会,不仅有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升,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是这种学习方式很好的体现。
我在高三一次以“减去精神脂肪”为题的写作训练后的讲评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习作例文:
……人胖了咬咬牙可以减下去,但精神若充斥着脂肪,结果会相当可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上都堆积着精神脂肪。大人有,青少年也有。最近网络上的一些事情就充分袒露出社会上许多人的精神脂肪,真的绝不能让沉沦这块脂肪压垮我们的精神。又如“楼倒倒”“楼歪歪”,暴露出在一些开发商的身上精神脂肪的堆积。面对这种现状,让我与其说是惊叹,还不如说是对拿人民群众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中饱私囊的愤恨,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人追求金钱的贪欲作怪,更是因为制度的缺失。
课堂评改:
生甲:我觉得作文中有几个病句。比如“但精神倘若充斥着脂肪,结果会相当可怕”,应该调整一下语序:“但倘若精神充斥着脂肪,结果会相当可怕。”再比如“也袒露出社会上许多精神脂肪”句也有问题,应该说“暴露出社会上许多人精神脂肪堆积的问题。”
生乙:我认为“绝不能让沉沦这块脂肪压垮我们的精神”这个句子好像也有问题,与其说“脂肪压垮我们的精神”不如说“脂肪拖垮我们的精神健康。”
生丙:最后一个句子也不合逻辑,在这个文题下,不应过分去指责制度的缺失,而应从人自身找原因,所以,将“不单单”和“而且”所关联的内容颠倒一下为好。
……
学生的自我发现、参与评改的过程绝不可以由老师取而代之。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样板房,也不是模式化,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舞台,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开放学习、自主学习的舞台。
3.师生共评
作文评改的开放是让学生自改互改,那么是不是说老师不用改了?当然不是。在学生互评中,老师绝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要积极参与到评价环节中来,因为任何一种的教学活动都是双向交流的活动。作为组织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在活动中要多给学生适时指导、恰切点拨。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对作文评价有更明确的方向。
二.一文多改,逐步提升
评,固然是一个方面;改,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是作文拾级而上的阶梯。叶圣陶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也要在这一点上注意,教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我们都不是天才,写文章做不到文不加点,谈不上“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一篇好文章绝不可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改”的重要。教师改或同学间互改固然可行,但我更倾向于自改,因为文章是个性化的,如果采用互改的方式,试必会使原作者的写作意旨遭到破坏,带有更多修改者的思想。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点拨,该怎样评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其意旨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1.以整改意见为依据,梳理文段,去糟除粕,进行第一次自改。
这里第一次自改,也称之为粗改,就是梳理文段内容,去糟除粕的过程。粗改看似粗浅,实则意义重大,这一次修改实际上也是去粗糙存精华的过程。那么这第一次自改从何入手呢?我们不妨从修改文字着手,侧重字、词、句、标点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同小组同学的评改意见对作文作初步修订。很多学生的作文是应景作文,故而文不从言不顺也是常态,通过这一过程扫除错别字、修改病句、完善标点的使用,为下一步修改做好准备。
2.以第一次自改为框架,添加色彩、丰满血肉,进行提升式自改。
一篇文章并非文从字顺就可以了,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更多的期待。如果说第一次改是粗线条的改,那么这第二次修改就是细线条的修订,是为作文添加色彩、丰满血肉的过程,也称之为提升式修改。在这一修改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此次修改的目标:在词句方面加以斟酌。即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叙述事件表达情感,进而使文章表现出较强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手法恰如绚丽的水彩,而学生就是那个手执画笔的画家,如果泼墨挥毫间将绚丽的颜色涂进我们的文字间,我们的作文自然会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获得一种美的体验与感受。
3.以提升式自改为基础,描画细节,完善形象,进行打造精品式的超越性自改。
这一次修改与前两次的修改重点又有所不同,本次自改重在细节的处理。尤其是记叙性的文章,细节是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的直接反映,如果没有细节上的精描细画,就没有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了。如果在细节上疏于刻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叙事性的文章也就是失败的。好的细节描写,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心中充分回味。我在一次组织学生评价以“记忆”为话题的记叙性文章时,让学生对选定例文或自己写过的文章进行重新修改,以此来提升作文的境界。再改的作文再次呈现时,原来单薄的描写,因习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注入了生活与情感元素,使得作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居然妙趣横生,人物、事物形象也丰满起来。
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的作文讲评课就是追求这样的成功。因此,作文讲评要做到扎扎实实,改进作文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作文教学过程,不空谈,不追求形式,不表面化,不怕费时,不怕反复。重视评改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师生的“评”与自己的“改”中提高作文质量,逐步向现代作文教学的高层次水平发展,让学生在作文中体会真正的写作之乐。
钟向荣,浙江桐庐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