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73

[ 陈美嫦 文选 ]   

激活课堂气氛的几种手法

◇ 陈美嫦

  内容摘要: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主体角色形成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活课堂气氛,同时也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拓展创新,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激活 课堂气氛 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主要指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课堂气氛,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态度被动消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泯灭,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思路,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而教育的艺术性则扎根于教师的心灵中——激情投入、关爱学生、调控课堂节奏、激发学习兴趣等。当笑声和教育同行时,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进行以下探讨。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绪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兴趣盎然,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时,对课堂上出现的知识会感到特别的新奇。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转换角色,融入文章,感悟文意,从而活跃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采取相应措施,酿造合适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讲《望江南》时,我用录音机播放了和词的意境相吻合的音乐,让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的节奏,我用抒情的话语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引入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就能在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少妇登楼盼望夫归的画面。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下容易理解词的内容,从而产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爱读书,爱表达的习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
  
  二.微笑友爱、拉近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爱,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只有热爱学生、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热爱、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应该倾注着爱,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优势,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用爱的方式使学生得到爱,又能让学生学会爱,且学会给人以爱,给人以关心、帮助,让学生在友爱、融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而且也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老师满腔热情地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必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也将给教师以精神慰藉并使教学更富有情趣。如此双向情感交流、反馈,师生间就会逐渐形成融洽、默契、宽容和谐的心理环境,学生也敢于接近老师,并在愉悦中学到知识。
  
  陈美嫦,教师,现居广东博罗。

激活课堂气氛的几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