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十余年的反复思考,使我越发认识到兴趣和信心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由兴趣而起,成于因成功体验而树立信心,止于更浓厚的兴趣。
如何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其一,精心地设计导语,自然精彩的过渡和经典隽永的结课。所谓设计导语的“精心”,是指老师的语言富于文采,或整齐的排比、对偶,或大量的引经据典等等;导入角度要“新奇”,力求达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老师的精神面貌也都需要精心“包装”。所谓过渡的“自然”是指教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的“切换”来完成,也使学生产生兴趣;过渡的“精彩”是指老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进行精彩的总结上段和开启下段,这其实也有导语的作用。所谓“经典”的结课,是指教学中两课时之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一传统评书经典的暂停,用在第一课时的结课上,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隽永”的结课,是指结课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或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学生会在这些思考中,想象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出学习的兴趣的。
其二,尽量克服课堂教学中已有的固定程式。因为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最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是要求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和几个“分切点”,来化难为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为这还不足以彻底克服课堂教学中的“程式化”。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把课本只作为语文教学依据的材料之一;本着语文教学需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走入人生的理念;反复变换着以“听、说、读、写”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和分切点。这样不仅由于克服了程式化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兴趣不减;而且由于学生直接进行“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其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语言课程偏重于形象思维,更适合多种媒体的参与,因而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诸如:通过恰当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情境,或营造适当的氛围。将一些抽象的不易描述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例如,教学《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鉴赏时,通过选取电影《西厢记》中的“碧云天”和“四围山色中”两曲,让学生感知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形象直观,又激发极大的兴趣。
其次,课余时间的语文学习活动,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项中自主地选择一项或几项。诸如:名著选读,做报刊、杂志的读书笔记,参加演讲比赛,背诵课文比赛,快速作文比赛,读报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的努力参与中,随时都可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课余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学生的“信心”源于何方?我以为首先是对成功的体验,其次是别人的鼓励。不过,这些还只是最初的,也是短暂的;而最终的、最持久的“信心”应该是来源于“自身的实力”。一个有实力的人,才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之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呢?
首先,力求使每节课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实践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强调实践活动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以为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回了成功学习的信心。
其次,教师的大量鼓励也是学生找回信心的重要因素,尤其初中学生更是如此。试想若让学生得不到鼓励,更不要说得到的是打击了,又怎么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充满自信呢?所以老师千万莫“吝啬”自己的激励和表扬。
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找回了学习信心,语文教学才会有效果,才会提高效率,学生才会进行成功的学习。语文教学改革中若不能把握这一关键,学生将失去学习的原始动力,那么一切可能将无从谈起!
韩伏林,教师,现居河北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