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27

[ 李太成 文选 ]   

教材中的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导读

◇ 李太成

  内容摘要: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是反传统的,因此对其阅读方法不能等同于传统。阅读者必须有全新的理念,并且能准确把握小说的看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本文就阅读理念、小说看点以及其发展预言,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现代主义小说 阅读理念 小说看点 发展预言
  
  吴晓东说: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是反传统的。高中教材中的《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等都属于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如果仍然用小说的三要素来解读,就会读不懂小说,也无法达到教程所拟定的标高。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这是我们在阅读前必须具备的知识积淀。
  
  一.理念上的提升
  
  1、现代主义不同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
  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是反映论,它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甚至是荒诞的。20世纪小说观的变化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在20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境遇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究其原因,从社会层面看,大事件有两次世界大战,第三世界的民族的觉醒和独立,以及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从人的内在层面看,有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潜意识,荣格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存在主义发现了生存的荒诞性和非理性等等。而小说的复杂性又是与世界的复杂性相一致的。一方面小说家把虚构看成是自己的工作,把小说看成是想象和叙述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们读小说只是为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对“生活的真实”不再满意。由此可知,小说家世界观的不同,小说所表达的世界迥异。
  2、小说的“个人性”
  20世纪小说家的风格绝对是个人化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纹一样。本雅明称“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小说家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一个只有漂流没有归宿的世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城堡》无不如此。小说家已经成为一个单独退守到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的人,一个生活在小说的想象的形式中的人。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史诗时代的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通约性”特征至此消失殆尽。
  3、诗学解读
  人们在阅读时习惯于侧重对小说内容层面的把握,即小说写的是什么?而诗学解读的重心却是追问怎么样或怎么会这样?即小说内在时空的幻觉是怎样营造的。现代主义小说只有从诗学层面理解,才会真正走进小说。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萨特和海德格尔也强调过人的未来性:“人不是他所有的一切的总和,而是他还没有而可以有的一切总和。”现代主义小说阅读,实质就是看小说家画出的可能“存在的图”。
  
  二.阅读上的指导
  
  1、故事性的弱化。卡夫卡的《美国》《审判》和《城堡》三部小说都没有结尾。没有结尾在卡夫卡已成为一种模式,说明了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从诗学层面看,小说没有结尾,保持开放性,加上人物命运和结局更有不确定性,因此更有荒诞效果。
  2、小说的象征性内涵。一般有象征色彩的小说,都会在情节中透露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义,从具体的象征意象是可以理解他的象征的理念的,而荒诞派小说中面对的是密码与记号。所以,吴晓东说:“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城堡》中的“城堡”,既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又是一个虚无的幻象,像一个迷宫,实体的“城堡”具有的不确定性,这恰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情景。小说开头有一种提示性,而且它还提示着小说的诗学风格:用逻辑性表现荒诞,用真实表现幻象。细部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而总体上却显示为荒诞性。
  3、人物焦点。从小说的叙述角度上说,叙述者借助小说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它与传统的“全知叙述者”不同,无论是叙述者还是读者,不可能知道人物视觉以外的东西。叙述视点关系到小说的总体意义,借用谁的眼光,关系到故事的呈现方式和小说展开的视域。
  4、对话性与复调特征。“复调小说”的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众人喧哗对话特征”。作者回避自己的价值倾向,你搞不清楚他到底赞成哪一个人物的立场。因为没有什么人掌握了唯一正确的真理,作者总是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辩难。
  5、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被誉为“一个世纪也可能还出不了的小说”,小说家感兴趣的不是观察外部世界本身,而是某种观察和呈现世界的方式。普鲁斯特的小说对人物精神世界的重新发掘,使人物的精神重新置于天地的中心,这恰好与哥白尼发现新大陆的外部观察相逆相悖。
  6、意识流。意识是流动的,无序的,无法井井有条的组织起来,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呈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誉为20世纪的“圣经”,一是因为它是反神话的,它最终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只有琐碎、平庸、混乱、无意义。一切秩序、连贯性、统一性只存在于文本的想象之中,真正的大英雄在神话中才有。二是意识流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幻觉、梦境以及心理感官印象的呈现等等。
  7、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换喻)就是当我们想描述一件事物时,不直接说出这件事物本身,而是变着法用另外的东西来描述这件事物的方式。隐喻, “这头狮子!”“狮子”就是我们想描述某个人;转喻,“白宫做出了一项新议案”,用白宫来转喻美国总统。因此,我们说,隐喻替换根据的是相似性原则,转喻替换依据的是毗邻性原则。现实主义作家遵循毗邻性的关系模式,喜欢从情节写到氛围,从人物写到时空背景,这都是转喻性的。现代主义小说则不同,隐喻倾向鲜明,当然仍然广泛保留和利用转喻。因为小说本来就是转喻性的,一旦完全移向了隐喻一极,小说就不免会变成诗歌。
  8、零度结尾。可能是从罗兰巴尔特《写作零度》引出的。它是以存在主义大师加缪为代表的“中性的”“非感情化”,回避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性的写作方式。小说的结尾不点明主题,不表明意象,拒绝解释和判断,平平淡淡的滑过去,是结尾又不像结束。
  9、情境化的小说。小说并不提供确切的人生图式,它更注重呈现初始的人生境遇,呈示原生故事,而正是这种原生情境蕴含了生活本来固有的复杂性、相对性和诸种可能性。基于此,昆德拉揭示小说的本质说:“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就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10、时间与空间。时间跨度,时序变形、瞬间永恒、等都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呈现方式。比如《百年孤独》:“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萨特说:“小说家的技巧,在于他把哪一个时间选定为现在,由此开始叙述过去。”现在、过去、未来三个向度,展示了小说叙事的时空性叙事者在说话的“当下”时间,然后展开叙述,既可以顾后,又可以前瞻,循环往返,首尾相连。
  当然还有“陌生化”、“反复叙事”、“花瓣结构”、“物化的现实”、“冰山文体”、“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在阅读过程中也要加以注意。
  
  三.发展上的预言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不断突破以往小说定义的时代,也就是需要不断为小说重新下定义 、重新为小说立法的时代。20世纪的小说最大的发展就是把小说的疆域从现实性的维度拓展到可能性的维度。小说是什么?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小说可以回忆(普鲁斯特),可能是对深层心理的传达(乔伊斯与意识流),可能是呈现荒诞与变形的存在,也可以是“物化”的世界(罗伯格里耶和新小说),或魔幻的现实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昆德拉把小说分为三种:一是叙事的小说,二是描绘小说,三是思索小说。思索小说家认为:“人的愚蠢就在于有问必答,小说的智慧则在于对一切提出问题。”“思索小说”、“反复叙事”、“复调式结构”等都将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看点。小说的可能性限度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因为人类总会有尚未被发现的在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而且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永远会把人与世界的新关系带给我们,从而把新的可能性带给我们。因此,小说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小说阅读也永远是开放的前行的。
  
  李太成,教师,现居湖北潜江。

教材中的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