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听、读、写”一般会得到教师教学的重视,而“说”的训练往往被忽视,根据语文的教学特点,本文从训练学生说话的原则以及活动的方式上论述了“说”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说”的训练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分值所占的比重都很大,所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细细品味之后,我从中又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说”是语文教学的另一半“江山”。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说,经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语言流畅,提笔成文。诚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把“听、说、读、写”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可惜的是,一些老师只注重了“听、读、写”的训练,而把“说”的训练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是语文教材容量大,课堂上没有大块时间练习;二是认为现在的学生都能说会道不需要练习。其实不然,当今的中学生不善言辞者大有人在,尤其在公众场所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的不乏其人。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重视“听、读、写”的训练,而且重视“说”的训练。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训练学生说话的原则
训练说话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做到“听中学说,读中练说,写中促说”,从而有效地提高说话能力。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关于听和说》一文中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起抓”。这道出了“说”与“写”的辩证关系,听、读都是吸收信息,说、写却是输出信息。从某种意义讲“听”也是一种“读”,“说”也是一种“写”,听是说的前提,两者具有互为依据关系,听者对说者输出的信息只有听懂和理解,才能作出反应,说话回答对方。所以,会听才能会说,会说才能会写。
读的文章愈多,掌握的词汇与材料就愈丰富,驾驭语言才会游刃有余,妙语连珠。因此平时要经常指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读书的方式有:齐读、轮读、角色读、表演读,如教学《背影》《变色龙》等课文时,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到讲台上,边读课文边表演。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语感,领悟意境,从而学习说话的技巧。
写是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语言有其严谨、简洁、规范的特点,平时经常指导学生用书面语的标准要求他们讲话,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二.口头表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话一出口即成为最终的声音刻板。思维有条理,才能说的有条理,因此,平时要求学生说话时要边想边说,另外,说话还要看对象、讲场合、顾环境。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致力于学生能说会道,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见什么人什么事就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最后一次讲演》文章中语言如同匕首投枪,如同重型炮弹,而且推理周延思维严密,在阅读这些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作者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灵活性。
三.训练方式的灵活多样
讲述自己的名字的来历。初一刚刚入学时,每节课前我都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名字。名字很有学问大有讲究,名字包含了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良好的祝愿,是家长文化素质的体现。为起一个名字,不少家长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翻阅大量书籍,集美好事物与愿景浓浓爱意于一“名”。通过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名字,锻炼了学生敢说和会说的能力。讲故事(格言、新闻等)每节课前3分钟让一个学生讲故事等,要求内容健康、寓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于一体。这项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每个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浓厚的兴趣、百倍的信心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在课下找材料,背内容,练表情……。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做有声文章,要求做到中心明确,语言流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模拟训练。即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训练,如:来访、致辞、导游、解说、慰问等各种形式的对话。
“说”训练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必须使之切实贯穿于初中三年的整个语文教学中,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力争让学生走上社会时都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沿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王化学,江苏徐州市大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