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57

[ 向远虎 文选 ]   

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特点

◇ 向远虎

  内容摘要:莫言的小说在借鉴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中,把写作的重心还是放在民间叙事的挖掘上,以此来体现他的人文关怀,这也是狂欢化思想核心,把关注的眼光前移,关心人民大众的苦乐,就其理论本质而言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的另样的人道主义。莫言的小说正体现了理性的高扬和野性的人道情怀。
  关键词:莫言 狂欢化 叙事特点
  
  作为先锋小说家的莫言一直试图让他自己的每部作品都有其存在意义。“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本身即应具有超越性,否则,文化进程的巨大时差使我们的文学比世界文学慢一拍,总在发生错位而不构成对话。[1]”从他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说变异与创新体现在:不断超越自我、消解某种精英意识、颠覆即成的叙事模式,这些变异与创新也使其作品具有了狂欢化色彩。笔者认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狂欢节型的节日、狂欢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狂欢化的语言等。
  在莫言的《透红的红萝卜》、《红高粱系列家族》、《酒国》、《丰乳肥臀》等作品中,描写了许多欢快的节日活动,按其活动的性质可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的传统节日,这类节日具有古朴古风的韵味,是民众的自娱自乐;一类是官方组织的节日,这些节日同样具有狂欢化特色。虽然节日的各部意图相同,但在本质上,这些节日都有其参与者宣泄的作用。《丰乳肥臀》中的“雪集”和《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清明节等是典型的狂欢节。
  “全民的,无所包容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加入亲昵的交际”[2],这是西方狂欢节突出的最为特征,它模糊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界限,其表演的主体是所有人,不仅参与者有贵族,而且也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让全民置身于狂欢氛围中,是这个节日突出的特征。在这种生活中,人们可以自由放纵,自由宣泄尽量表现原始的生命存在状态的某些风貌。莫言笔下的狂欢化场景同样也表现着人的某些原始本能,如人的性欲、生存本能、暴力倾向等。
  “……奶奶神魂出舍,望着他赤裸裸的胸膛,……奶奶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年的情欲,迸然炸裂。……在他刚劲的动作下,尖刻锐利的痛楚和幸福磨砺着奶奶的神经,奶奶低声喑哑地叫了一声‘天哪’就晕过去了。……我父亲可以说是秉领天地精华而孕育,是痛苦与狂乐的结晶”。
  莫言用极度夸张的辞藻将“爷爷”、“奶奶”性爱壮观场的无遮拦的显现在世人面前,对“肉体的地下部位”和“肉体的物质性原则”[3]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文章的其他部分也有许多类似的性爱狂欢场景,这种性爱是人原始本能的自由释放,它把生命的诞生赋予了某种戏剧化色彩,把民国时期难以言说的性话题凸显在文本话题中,可以说莫言的胆量是惊人的,但莫言并没有把所有的目光全部焦聚在“性”这个话题上,而是赋予性以生命的高度和文化内涵。在莫言看来,“性已不再仅仅具有动物本能的特征,而是具有了文化性;性欲也不仅仅是人的一种主观欲望,而是具有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属性,它既超越了个体的心理层面,又摆脱了种族延续的纯生物的偶合形态,而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和权衡。”[4]这种原始性欲,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本身就是符合狂欢化的某些色彩,以此来亵渎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从一个侧面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是其主体思想得到更大的彰显。
  巴赫金的在研究拉伯雷的过程中指出,狂欢化人物的精神原型具有某些佯狂化的人物特性,如傻、癫狂、滑稽、疯子等等,“他们不与世界上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他们看出了每一种处境的反面和虚伪[5]。莫言为其小说更具有先锋色彩和实验特征,曾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戏剧性地创造了一系列狂欢化人物。例如,早期的《丰乳肥臀》中的“孙大姑的五个哑巴孙子”,他们本身都傻得很,不是健康的,可以说是傻子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有常人的肉身,只是精神差乱,被傻掉了,莫言用这五个哑巴来戏讽那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他的《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西门驴、西门猪等这些已经不具备人形也不具备人性的“人”,既保留了人的情感和记忆,又有动物的野性和意识,作者借助这一特殊形象获得了叙述和想象的自由。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特色还体现在他小说语言的狂欢化。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论述了狂欢化语言来源特征,在他看来这些特征完全可以理解为戏仿。正因为是戏仿所以语言可以任意的参合。例如他把各种俚语、俗话、咒语、顺口溜、齐鲁方言、书面语、政治术语、流行的城市口语、洋腔洋调、诗词古语、以及其它学科的语言都融合起来了。
  莫言曾在《天马行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他的小说创作正体现了这一点。同样他创作中的狂欢意识,也使他的作品具有野性的人道情怀。
  
  注释:
  [1]著名作家莫言作客新浪访谈实录,新闻读书网,2003-8-6
  [2]【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页
  [3]【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15页
  [4]【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1998年版,第285页
  [5]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231页
  
  向远虎,男,西北民族大学2010级文艺学研究生。

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