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05

[ 罗世光 文选 ]   

以《水浒传》为例谈阅读教学

◇ 罗世光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科性质的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里面,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被看成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课程目标中也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概念。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且列出了课外阅读的书目。可见国家教委对培养中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的确,阅读是中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接受明净的心灵熏陶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阅读为例,对中学生名著阅读和教师的导读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名著导读 《水浒传》
  
  一.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和特点
  
  虽然国家教委和各级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家长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可要真正做好教学,确实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大家共同解决。俗话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阅读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不过从教学实践的现状来看,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受年龄的影响,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习毅力并不强。他们的课外阅读基本上是一种完成作业的形式,阅读的目的和动机都不对。这就使他们的阅读耗时耗力却又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会认为名著的阅读难度很大,他们往往从一两次失败的阅读经历上得出名著阅读困难的认识,从而在书海止步,自己限制了自己。受阅读条件的影响,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发现阅读的快乐和作用。比如忙于做题和复习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或者不分读物层次类别,囫囵吞枣般把书翻完就完事等。这样的阅读方法既不能学到知识,同时还消减了阅读的兴趣,是得不偿失的行为。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阅读困难表现在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式。书分为很多种,有些书适合精读,有些却适合略读。所以阅读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二.《水浒传》的整体感知
  
  《水浒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白话小说。小说描写的是以宋江为中心的一群英雄好汉反抗腐朽昏暗朝廷的故事。小说一共塑造了一百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热情地赞颂了忠义勇敢善良的人物品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智取生辰纲》选入课文当中。下面来谈谈《水浒传》的课外阅读。
  (一)整体感知和把握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它都会超越时间和空间,在广大的范围内展示他的杰出性。对初中生来说,对《水浒传》的阅读需要讲究技巧。《水浒传》是一幅宏伟的人物画卷,也是一曲激昂的历史赞歌。如果阅读的时候一头扎进文字的洪流里面,那么对这部作品的意义将会了解甚少。阅读《水浒传》,首先应该从整体上对作品作一些了解。比如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语言风格或者小说的脉络。学生在阅读之前可以适量的翻阅一些文评,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对小说文本整体的认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阅读文本的欲望。比如说《水浒传》的主题,学界对这个问题向来存在多种看法。其中比较为大众接受的一种是描写农民起义。《水浒传》卷帙浩繁,文本的思想内涵也相当丰富,除了“忠”和“义”,文本还包涵很多思想意义,比如歌颂英雄和歌颂智慧等等。初中生阅读《水浒传》,应该找到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需要从整个作品的高度来认识。假如从探讨人物形象的角度来阅读《水浒传》,那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将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比如了解了故事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就会很容易理解李逵、鲁智深等人的反叛形象。
  (二)细节的玩味和欣赏
  前文已经说过,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所以针对《水浒传》这样的大作品来说,不可能仅凭一两种方法就可以完整地理解它带给我们的所有感受和启示。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不妨采用细读和反复阅读的方式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编排的体验。在《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学生可以先通过预读和扩展阅读的方式了解到教材之外更为广阔的故事背景。生辰纲价值十万贯,又是不义之财,正是这个原因才引来了众英雄豪杰的聚义设计,才为后文精彩的斗智场面铺开了伏笔。也正是有这样精彩的故事情节,才为人物性格的刻画提供了宽敞的空间。例如写杨志的精明和智慧,在故事开头就点明,“经过的都是旱路,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若依小人说时,并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再如写杨志的谨慎,过岗子的时候赤日炎炎,军士都去买酒喝,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还一边警戒:“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跳出文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为什么杨志这么精明又有江湖经验的人,却在押送生辰纲的时候出了事?联系上下文,再仔细阅读一遍,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知道作者突出描写杨志的个人智慧和能力其实也是为了反衬吴用计策的高超和设计的天衣无缝。最后,杨志在白胜的聪明表现之下放松了对酒的戒备,喝下了有蒙汗药的酒,导致丢失了生辰纲。通过细节的赏玩,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也就对故事的发展及结局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语言的感知和品味
  中国的小说自从唐宋以来,就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其发轫。但是它还存在“演义”体小说的历史制约。真正在语言上突破桎梏,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的,当推《水浒传》。《水浒传》不仅在写景叙事传神上能够娴熟的运用白话,还能通过对白话和口语的使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然而这些语言并非市井常用的那样,而是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文学语言。所以阅读《水浒传》,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也是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方向。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这其中已然可知《水浒传》独特的语言魅力所在。中学生阅读《水浒传》,可以挑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章回来做具体的欣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超凡脱俗。“那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因为“紧”字不仅写出风雪之大,而且还隐含着人物的心里感受,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另外,在人物语言上,《水浒传》十分重视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第七回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这几句话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性格贴切地反映出来:一个是有家小,受人管,只好委曲求全;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侠肝义胆,无所顾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熟练掌握,才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的时候入木三分,使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仔细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吸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三.我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中学生不适合阅读《水浒传》,认为其中的暴力描写和反叛形象的刻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其实不然,《水浒传》的主题描写的是古代农民起义,他的基调是高昂奔放,积极向上的。小说歌颂英雄,赞许智慧,呼唤正义,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有积极影响意义的。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一个文本,即使是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也难以掩盖它身上的若干暗处,因为生活本身就存在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正确的人生观,在阅读上尽量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和自由。绝不能因噎废食,禁锢了孩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袁学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丁丽娜;初中生与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徐玉琴;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林明解读:《水浒传》(明)施耐庵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罗世光,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以《水浒传》为例谈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