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圣经》堪称西方文明的经典,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对英语语言文化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英语习语和箴言可窥见一斑。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了《圣经》,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圣经》 英语习语 语言文化
在西方《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其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围,其教义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圣经》包括《旧约全书》三十九卷和《新约全书》二十七卷,是汇集历史、传说、传记、伦理、法律、箴言诗歌和宗教的著作,对西方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圣经》中所倡导的一系列思想、信念、态度和习俗等都已深入人心,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已烙上了《圣经》的印记,《圣经》文化已渗透到西方基督教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出生在教堂接受洗礼、结婚在教堂举行、死亡由牧师祈祷葬入墓地,我们可以看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宗教,离不开《圣经》。西方的节日也大多源于宗教。现今法庭上证人要手按《圣经》宣誓,旅馆中也经常为旅客准备《圣经》等。[1]
萧圣中老师说过“文化留下来闪光的部分称之为文明”,《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更是西方文明的熠熠生辉的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卓新平先生也曾给《圣经》做出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他在其著作《圣经鉴赏》的“前言”中说到:
“了解世界文化,必然会接触到《圣经》……作为宗教经典,《圣经》是基督教徒的必读之书,信徒们在书中领悟基督教教义,寻觅信仰的真谛,获取灵性生活的依据。作为珍贵的史料,《圣经》记载了犹太民族和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成为史学家们探赜索隐、洞幽独微的指南。作为古代文献,《圣经》涉及远古社会的神话、传说、历史、体制、律法、民俗和伦理,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作为文学杰作,《圣经》汇集了多种风格的诗歌民谣、叙述故事,是世界广为流传的众多文化典故之源,为世界文学、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贡献出奇特的构思和大量的素材,因此,人们对认识《圣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熟悉《圣经》书中内容和故事,以及探讨《圣经》对世界文化之宏远影响的兴趣一直都很浓厚,悠悠千年,经久不衰。”[2]
而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折射着文化。我们可从一些英语的习语及箴言的来源看出《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影响。
1.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习语是英语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3]英语中含有大量丰富的习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圣经》。《圣经》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经过长期的广泛流传,逐渐的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由此形成的习语对现代英语语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了英语语言的内容,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下文中仅介绍了源于《圣经》的几个习语便可反映出《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
在《圣经》中,该隐(Cain)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Cain)以种地为生,其弟亚伯以牧羊为业,该隐(Cain)和亚伯各自将自己生产的物品用作祭物,供奉耶和华,耶和华却只喜悦亚伯供奉的祭品,而看不中该隐(Cain)所献的谷物,该隐(Cain)因嫉生恨,一日趁田间无人之机,杀害了亚伯。由此可知,该隐(Cain)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便成为“devil”(魔鬼)的代名词,英语就用to raise Cain表示“大吵大闹,大发脾气,找麻烦”等意思。
习语“a mess of pottage”(一碗红豆汤,喻因小失大)来源于《创世纪》中的典故。雅各(Jacob)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的孙子,与其兄以扫(Esau) 争夺长子权。按照当时的风俗,长子以扫(Esau)可以继承父亲的很多财产。外出打猎的以扫(Esau)疲倦归来十分口渴,而雅各(Jacob)正在煮红豆汤。工于心计的雅各(Jacob)乘人之危,于是以扫(Esau)仅以一碗红豆汤便起誓把长子的名分卖给了雅各(Jacob),结果因眼前的小利益而牺牲了长远利益。
《创世纪》中雅各偏爱幼子约瑟(Joseph)而给他做了一件彩衣。约瑟的哥哥们忌妒怀恨,剥掉约瑟的彩衣,并将约瑟卖掉,又将彩衣涂上羊血后带给父亲,使父亲相信约瑟已被野兽所害而悲痛不已。因此,Joseph’s coat(约瑟的彩衣)成了“因福得祸”的典故。
习语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语出圣经《旧约·约伯记》第19章第20节。上帝使约伯(Job)倾家荡产,疾病缠身,以考验他是否坚信上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抛弃了他。但他忍受着。他对朋友说。“我的皮肉紧贴骨头。我只剩牙皮逃脱了。”牙本无皮,这是极言其险,除生命外全部丧失。人们借用此习语,意指“九死一生”,“侥幸逃脱”。[4]
当人们看到“Can’t you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这句话时,其意义并不是“你难道见不到墙上的字迹吗?”那是因为习语“the writing on the wall”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圣经》故事里“the writing on the wall”意为“灾祸将至”的意思。它源于《圣经·旧约》中的《但以理书》(Daniel)中的一个典故,讲的是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一世的儿子伯沙萨国王,一次与千名大臣在宫中饮酒作乐,突然有一手指头在宫中墙壁上写下一行谁也看不懂的字,国王大惊失色,宣召天下能人解读其意,最后国王将以色列的先知但以理(Daniel)召来,怪字才被破译。原来那些字的意思是:“由于一直忽视神的存在,巴比伦要灭亡,伯沙萨将被杀”,果然国王当晚毙命。因此,上句中的“the writing on the wall”就成为一条习语,表示“厄运临头的预兆”。
2.英语箴言
《圣经·旧约》中有箴言三十一章,记载了大量的劝善戒恶的箴言,其内容隽永深刻,妇孺皆知,已成为英语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些箴言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指引着一代又一代西方社会的人们弃恶从善,引导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出自《圣经》的英语箴言有,例如:
There is no crown without any cross.世上显赫的王冠全由苦难铸成。
Be not desirous of his dainties: for they are deceitful meat. 不可贪恋他的美食,因为是哄人的食物。
In the multitude of words there wants not sin,but he that refrains his lips is wise.缄言为智,多言必失。
Man proposes,but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For there shall be no reward to the evil man; the candle of the wicked shall be put out. 因为恶人终不得善报,恶人的灯也必熄灭。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s a jewel of gold in a swine’s snout,so is a fair woman which is without discretion.女人貌美无识,有如金环套于猪鼻。
结语:
源自《圣经》内涵丰富的习语和箴言举不胜举,足于证明《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重大影响,由英语习语和箴言便可窥见一斑。只有深入了解了《圣经》,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深谙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做好文化对比,才有可能更好地逾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即文化休克,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计琦,王丹丹.透视英语习语中的《圣经》文化[J].长春大学学报,2006,(6):153
[2]卓新平.圣经鉴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4]李群.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29,30
朱宇丹,女,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