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89

[ 李爱华 文选 ]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李爱华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实质意义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方法
  
  课堂上,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频频提问,学生一一作答。等考试一看结果,成绩往往不尽人意。作为同行,我认为,与其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
  古人说:“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为长进。”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带着疑问读书,带着疑问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不要“尽信书”,让学生大胆“挑刺”。在学《陋室铭》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作者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为何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呢?”我首先对该生不死读课本大加赞赏了一番,接下来肯定了诗人的说法有绝对化之嫌。于是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才对。有同学说“不亲近平民的人不能算‘德馨’”;也有同学说“正是这样才体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通过讨论,学生正确理解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在教材中、名著中“挑刺”。受此启发,之后我有意识的让学生给我的教学“挑刺”,有时是故意卖一破绽给学生。学生大胆站起来说:“老师,ХХ内容理解错了。”这时我首先感谢他能指出我的错,然后马上改正过来。学生在给我的“挑刺”中锻炼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则看到了他们的进步,我们彼此其乐融融。
  2,授学生以“渔”——质疑的方法。经常用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有:①从题目上质疑。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可引导学生这样质疑“标题有什么含义?”、“爸爸的花儿为什么落了?”前问便于引领学生寻找标题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第二问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体会到文中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②从关键句上质疑。譬如,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一般多出现在说明文中,它是本段的核心。比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四个方面时分别用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基本上都是中心句。总领句引领了哪些内容?总结句概括了哪些内容?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如何承上启下的?③从有哲理的诗词句子或段落中发现问题。比如《说屏》这篇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为什么呢?④从文章前后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在文中开始明显地表现出不喜欢阿长,可在结尾却非常怀念她,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3.遏制“崇拜”,多鼓励。不少同学“崇拜”课本上的问题和由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要么懒于去发现问题,要么怕自己的问题浅显幼稚而不敢发现问题。对于前者,我通过开展提问题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的乐趣,进而克服“懒”。比如我让班上的六十个同学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收集学生读书时发现的“问题”,问题多的小组为胜。如此,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至于后者,这其实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我就经常鼓励他们只要能发现问题就是好样的。
  
  李爱华,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