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46

[ 张守兰 文选 ]   

《项脊轩志》教学简述

◇ 张守兰

  《项脊轩志》是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极富情感性。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对亲人的深厚情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珍惜亲情,感恩亲情的良好习惯。因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情感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案例,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导入激情:“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谈到亲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为儿子买橘子的颤颤巍巍的背影,也仿佛看到了在寂寞的地坛焦急的等待儿子归来的苍苍白发;悠悠古今情,亲情最无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去感受那浓浓的亲情。”教师以深情的导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和学习的兴趣。
  二、听读知情:合上书本听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边听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情景,注意语气,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和情感。听完找出体现情感的中心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感染了学生。
  三、挑读赏情:师:请挑出你最感动的细节描写,有感情的读出来,并分析鉴赏。这一环节进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阶段。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指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提高鉴赏能力。
  生1: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清幽、谧静,充满诗意。
  生2: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写母亲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生3: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
  高中的学生已有了一定鉴赏基础,细节描写还是能挑出来的,对有创造性的见解给予表扬,教师对鉴赏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点拨鼓励,并结合鉴赏分析归纳鉴赏方法。
  师总结鉴赏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2情与景的关系;3诵读、想象、联想
  突破难点:
  师:在感怀祖母这一细节中,“我”的表现是什么?
  生:“大类女郎也”“长号不自禁”。
  师:为什么这么悲痛?
  生:闭门苦读,然仕途不顺,有负亲人厚望。
  师:在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中,在平淡简洁的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了归有光内心的喜,更体会到了他内心的伤痛。家道败落,亲人亡故,他闭门苦读,希望重振家声,然而屡试不第,自觉有愧祖母的教诲,有负亲人厚望,这正是他内心难言的伤痛。
  对学生忽略的地方老师向学生质疑,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点拨如下:
  师:万籁有声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有声改为无声好不好?
  生:不矛盾,以声写静,来表现幽静清雅的小轩环境,衬托归有光怡然自得的安静的读书生活。
  师:结尾没有直接写对妻子的怀念,而写“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为什么?
  生:睹物思人,看到树就想起妻子的音容笑貌,欢声笑语,如今物在人亡,自己形单影只,以前夫妻恩爱的生活如在昨日,托物抒情,怎能不悲?言有尽而意无穷。比直接写怀念妻子更有韵味。
  四、齐读品情:分析鉴赏之后学生齐读课文,品味丰富的思想内涵,加深印象,个别成诵。
  五、拓展抒情:师:“在我们的身边流淌着多少亲人,友人,甚至陌生人的关爱?炎炎烈日下的一把遮阳伞,天寒地冻时的一副手套,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浓浓的爱意,你感受到了吗?”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本课的“事细情深”的写作方法,抒写30——50字的人情美小练笔,然后起来读。学生热情高涨,虽然只有三句五句,许多学生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在我们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师结束: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张守兰,教师,现居河北邯郸。

《项脊轩志》教学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