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95

[ 王平 文选 ] [ 王平 文选 ]   

冰心《小桔灯》的美学分析

◇ 王平

   内容摘要:《小桔灯》是冰心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之作,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挚含蓄,风格细腻温婉,主旨蕴藉隽永,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对《小桔灯》的审美特点做具体解读。
   关键词:审美特点 朴素 深挚 温婉 蕴藉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许多散文作品成为了现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小桔灯》是冰心后期散文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打动了一代又代读者。
   《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记叙了十二年前即1945年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去重庆郊外寻访朋友时偶遇的一件往事。访友不遇,“我”便留在乡公所楼上等她。不久,来了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要用乡公所的电话为生病的母亲叫医生。“我”热心的帮助她打通了电话,并关切的询问到小姑娘的家就住在山下那颗大黄果树下。朋友久等未回,“我”从窗外看见山下浓雾迷蒙中小姑娘的家,便决定去探望小姑娘及她生病的母亲,临走时在楼下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带上。到了小姑娘家,映入眼帘的是小姑娘家窘困的家境和重病在床的母亲。小姑娘的父亲出门不在家,后文交代是因为常替医学院几个有共产党嫌疑的学生送信遭到当局的抓捕而下落不明。面对这一切,小姑娘没有灰心,没有畏惧,悉心的照顾着病重的母亲,还懂事的安慰“我”,叫我不要担心。临别时,小姑娘用大红桔皮为“我”麻利的制作了一盏灵巧的小桔灯,照亮“我”上山的路。这样的从容镇定和勇敢乐观感染了“我”,更鼓舞了“我”,“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全文仅1600多字,却焕发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挚含蓄,风格细腻温婉,主旨蕴藉隽永,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下面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对《小桔灯》的审美特点做一些具体的解读。
   1.朴素洗练的语言
   《小桔灯》叙事写人,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呈现出朴素洗练的审美特点。
   如文章开篇“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一句,短短十字的叙述,极其简洁平实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样一个开篇,看似平淡,但并不平常。首先,此一句自成段落的陈述语句统领全文,并为下文蓄势,使后文的展开毫无羁绊,任凭开阖。其次,设置了悬念,创设出一种追忆往事的凝重氛围,激起读者的无限期待。另外,这样一个开头直切故事,毫无枝蔓,惜墨如金,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事情的展开从第二段开始: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这段文字,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原由。作者在名词中心语前用了复杂的多层定语,如“下午”前面的“一个春节前一天的”,“楼上”前面的“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梯”前面的“一段阴暗的仄仄的”,“屋子”前面的“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房间”前面的“我的朋友的”等等,把语意表达得简洁严密。对乡公所楼上布局陈设的描写,作者也是擢其要点,抓住楼梯、套间、方桌、竹凳、电话、布帘等与故事情节的展开有着密切关联的重点进行了介绍,既朴素简洁,又严密自然。
   后文有一段写“我”去小姑娘家的过程,也极其的朴素自然,简洁流畅: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了那小屋的门口。
   作者用了一个流水句,连用“下(楼)”、“买(了)”、“塞(在)”、“顺(着)”、“走(到)”等几个动词,将“我”去小姑娘家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动作依次呈现出来,简洁凝练,如行云流水,准确流畅,“在门口”、“几个”、“大红桔子”、“歪斜不平”等词语,也把语意表达得既简洁又准确。
   2.深挚含蓄的情感
   《小桔灯》之所以打动人心,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真挚的情感是重要的因素。冰心曾在《文艺丛谈》一文中说:“仿杜诗,抄韩文,就使抄了全段,仿得真,也不过只是表现杜甫韩愈,这其中哪里有自己!”《小桔灯》的情感抒写具有深挚含蓄的审美特点。
   如文中初遇小姑娘时有一段肖像描写: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小姑娘的外貌特征,从年龄、面庞、嘴唇、发式、衣裤、鞋袜等几个方面做了准确简练的白描式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年龄尚小、身体瘦弱、家境贫寒的小姑娘的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小姑娘的生活景况的深深同情,也为后文反衬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埋下了伏笔。
   对小姑娘美好人格的揭示和赞美,是通过小姑娘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的。
   如初遇小姑娘时的语言描写: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这段对话,小姑娘的回答简练准确,逻辑严密,与“我”这样一个成年人的交流没有障碍,镇定中透着聪颖,表现了小姑娘早熟、勇敢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文中“探病”一节有四处小姑娘的语言描写:
   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这四句话中,有小姑娘回答我的问话的,体现了小姑娘的乖巧礼貌。有她自己的心有所思的,表现了她的聪明善良、懂事孝顺。“笑说”的“笑”字,极其传神的表现了小姑娘的乐观坚强的品质。这样的描写,也包孕着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再看文中“做灯送灯”一场的动作描写:
   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这段文字连用了“拉(住)”、“拿(过)”、“穿(起来)”、“挑(着)”、“拿(了)”、“放(在)”、“点(起来)”、“递给”等几个动词,把小姑娘做灯送灯的全过程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有些动词前还加上了一些修饰成分,如“拿(过)”前面用了表示情状的“极其敏捷地”、“穿(起来)”前面用了表示方向的“四周相对地”、“挑(着)”前面用了表示方式的“用一根小竹棍”、“拿(了)”前面用了表示方位的“从窗台上”等等,把行为动作表现得具体而准确,充分表现出小姑娘的聪明能干、做事麻利。“小桔碗”、“小筐”、“小竹棍”、“蜡头”等名词短语,既突出了灯的小巧可爱,又表现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也包含着作者对灯和小姑娘的喜爱和赞赏。这样一盏新鲜小巧、或许还散发着淡淡桔香的小桔灯,是这样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是小姑娘在艰难的生活境遇中仍怀有着一颗善良的真挚爱心制作出来的,正是这种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好人格,打动了作者,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本文撷取小姑娘的话“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中的“小桔灯”作为文题,也足以见出作者对小桔灯的喜爱和对小姑娘的赞赏。文章的情感书写表达得真挚而动人、深沉而含蓄。
   3.细腻温婉的风格
   细腻温婉的审美风格是《小桔灯》重要的审美特征。
   如文中叙述我到小姑娘家进门时的一段: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
   “扣”表示用手指敲,又用了“轻轻地”修饰,更显出动作的轻柔,也含蓄的表现出“我”对小姑娘生病的母亲的体恤之情。“抬头”、“愣”、“微笑”等动词,营造出一种十分细腻、温柔、静默的氛围。
   文章接着写“我”进到小姑娘家后看到的情景:
   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
   这段文字,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小姑娘家的环境。“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等几个物件的介绍,突出了“小”的特点,语意中带有怜爱的情味。“微微地冒着热气”,“微微地”表现一种十分微弱的情状,而不是蒸腾着,表现出一种温柔而略显寥落的环境气氛,与小姑娘母亲病重的情形形成照应,用笔十分细腻。
   再看下面两段小姑娘为妈妈剥桔子的场景:
   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她没有作声”、“她没有说下去”,文章此处两次表现小姑娘的无言,突出了小姑娘沉静、柔顺、乖巧的性格特点。“轻轻地揉捏”、“慢慢的掏出”,既突出了小姑娘动作的轻柔温婉,也从侧面表现了小姑娘对母亲的深爱。“拿过一个最大的”、“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并“(一瓤一瓤的)掏出”、“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等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一个孝顺果敢、细心周到的小姑娘的形象,整个场景由此呈现出一种温柔静默、深婉细腻的审美风格。
   4.蕴藉隽永的主旨
   《小桔灯》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此时抗战即将结束,国民党却加紧了白色恐怖,陪都重庆更是浓雾迷蒙、黑云压城,长期生活在战争离乱和黑暗统治中的人们对光明充满了无限渴望。“我”在重庆郊外偶遇的小姑娘,能在父失母病的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这种坚强品格着实令人赞叹。《小桔灯》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歌颂了这种勇敢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朴质温婉中蕴含着深厚的意蕴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本文以“我”眼中的“小姑娘”的活动及“我”的由初遇时的同情到分别时的赞叹的情感变化为明暗两条线索,串联起初遇、探病、做灯、送灯、赞灯、忆灯等情节,把小桔灯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自然而巧妙的绾合在起来,赋予了小桔灯以深刻的象征寓意,使小桔灯成为了小姑娘美好人格的形象写照。小桔灯给夜行的人照亮前进的道路,而小姑娘的美好人格则为“我”驱散了心灵的黑暗,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信心。而这样一种精神,不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都打不跨、压不弯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吗。冰心凭借着她那艺术家的敏锐和对祖国未来——孩子们的高度责任感,用她那满贮情感的艺术之笔,为我们创作了这篇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使我们从中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尤其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经典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时空,历久而弥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桔灯》仍然在为我们照亮着充满泥泞和坎坷的漫漫人生之路,成为了驱散我们心灵黑暗、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感谢冰心,感谢《小桔灯》。
  
   参考文献:
   [1]傅光明,许正林编.冰心散文全编(上、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1998:654-656.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2-153.
   [3]王开志.冰心文学观的当代意义[J].当代文坛,2008,(1).
   [4]邢孔史,于元林.爱的基调——《小桔灯》主题另解[J].琼州人学学报,2003,(8).
   [5]宋淑芬.试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
  
   王平,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师。

冰心《小桔灯》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