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在中学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作文教学难得出效果,考试不易出成绩。针对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存有的教学无序性、训练盲目性、评改随意性、学生厌倦性的现象,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现象 看法
众人皆知,语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而作文又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可是,如此重要的作文对高中教学而言可谓是“难于山青天”的苦差事。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我个人的一线教学实践,针对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存有的教学无序性、训练盲目性、评改随意性、学生厌倦性的现象,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作文训练要有针对性
随意布置作文题目,会造成许多机械的、盲目的、重复的写作训练,不仅减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造成“练多分不多”的窘境。
要做到训练的针对性,对学生写作的知识储备及不足,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记叙文方面较为熟练,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记叙文写作要求中加入描写和抒情,还可以要求进行倒叙、插叙训练,最后阶段还可以利用范文形式进行叙事散文、蒙太奇式记叙文的写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据让学习和模仿,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语言风格,《荷塘月色》的环型叙事结构。
可以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档案,拟从十项内容(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语言表达、文采、谋篇布局、审题、立意、材料积累),分别为每一次学生的作文进行分值量化和记录,一段时间的分析,教师就更有针对性的要求某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有意识的注意某些写作环节,如:文采缺乏的同学可以要求在本次作文中使用几个新词或使用几个排比句,使用几句名言,并把文采作为评判这位同学本次作文写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文章结构混乱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将写作前的提纲一起上交,教师在批改时对作文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和理由。此项需要长期坚持去做,写作的针对性训练才会显著,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了可能。
二.加强作文评改规范性
在教学实践中,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时效性。
1、有目的、有针对地修改。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教师在开学初,就可以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放给每个学习小组或每一位同学。学生在写完作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互批互改:给分(平均分)、排序(高分到低分)、写评语(结合上文所说的“十项内容”登记表,有针对性的从一两个方面填写),然后交给教师,教师在评改审阅时也根据实际写作填写并简要注清理由。
2、评改作和讲评作文讲求效率。作文时常是收一周、评一周,结果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消磨后,学生的写作记忆也早已消失殆尽,讲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务必及时评改、讲评,这样还较为深刻,教师的讲评效果才更具实效性。另外,在评改的客观性方面,教师应当公正准确地把握好每组作文互批得出的次序,应当结合作文的具体实际对写作文的和批作文的同学提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且评语应当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发现后进生的长处,指出优等生的不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发展。
3、作文力争再修改,再评价。这个环节,是学生根据学习小组和老师的初评意见后,进行的再次改进,教师也根据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作文,充分肯定其再次修改后的作文,充分肯定其再次修改后的进步点,对还有不足的地方只给“蜻蜓点水式”的建议。这一阶段不仅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是反复多次的修改出来的”,也使学生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从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当然,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环节中收到成效,一定要选择几篇修改前后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
其实,作文教学无定法,但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任何方法得以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前提。教师可利用素材积累、片段写作、限时作文、情景写作、即兴写作、感受写作、心里表白等方式使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写,其次使用即时表扬、评语表扬、公众表扬、范文宣读、板报宣传、报刊发表等方式激励学生,让他们想写文章,爱写文章。总之,高中三年,教师应该通过有次序性、有针对性、有阶段性的原则来训练学生,让他们愿写作文,能写作文,会写作文。
张泉,教师,现居河北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