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381

[ 王平 文选 ] [ 王平 文选 ]   

有效朗读原来如此精彩

◇ 王平

  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引领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触摸文本的主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吉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精彩课例,谈谈我对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几点看法。
  
  一.关注细节,构建个性化的阅读场,走进文本
  
  朱熹讲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好,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而要做到“心到”,则必须走进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激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象”,引起内心感受与情感共鸣。
  吉老师执教《会走路的树》一文时,指导孩子们朗读对话时紧紧抓住“也”“大概”“常常”这些重点词语,通过对能否去掉“也”的讨论,“大概”能换成哪些词,猜猜“常常”有多少次等进行细细揣摩,品读出文字的意蕴,在阅读中比较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等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逐渐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课中还设计通过试加人物的神态、动作,引领孩子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将惊奇、激动等不同情感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与个性阅读中,孩子们轻松走进童话人物的内心深处,感受阅读的乐趣,真正将新课标落实到教学的小细节中。这样的朗读是真实的、有效的,孩子们不光体验了阅读的乐趣,也学习了阅读的方法,真正有利于孩子们进入文本。
  
  二.体验角色,创设生活化情境,叩击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引领孩子们进行角色体验,叩击文本,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感受,朗读才有意味。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吉老师执教《会走路的树》一文时,引领孩子们体验“常常”这个词语,孩子们在经过多次朗读后,只能读出“形”而未读出“神”,吉老师巧妙设计的角色体验,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引领孩子们叩击文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设计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当 的时候,驯鹿爸爸会对小驯鹿提起那只小鸟。”这是教师创设的一个生活情境,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驯鹿爸爸的内心深处,孩子们个性体悟到:白天做游戏的时候,中午、吃过晚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所以孩子们再读的时候,就能读得入情入境。在这个朗读指导过程中,老师的着力之处更多是“神”的问题的解决,这情感引导的朗读是“情动于中”然后是“形于言”,这样让学生与角色同步共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一步引领孩子们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朗读时感情自然就流露,朗读时的表情也可谓丰富多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这也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教者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自由练读,加提示语读,分角色读,配音读、生生对读,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又一次的角色体验来表达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小鸟和小鹿一家之间的浓浓情感。
  
  三.巧用评价,呈现梯度朗读,内化文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如:老师在评价孩子们读好“是的!是的!”时,这样点拨:“我觉得你还能读得再激动一些。”“有点激动,老师提醒你,可以快一点。”“看来小小的标点也能指点我们朗读呢!”这样评价:“听出来了,他在激动地说。”“两个‘是的’越说越快了。”“一声说得比一声高了。”……有效地评价、点拨,使学生在对话中不露痕迹地呈现“梯度”朗读,最终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声情并茂。这里老师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因此,评价时我们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这样的阅读过程是层层递进的,这样的指导把学生引进了文本内核,从而内化文本,所以最终的阅读呈现是非常精彩的,是真正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启迪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指导孩子们走进文本,叩击文本,内化文本,在关注细节中,在角色体验中,在生活化情境中,在个性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平,教师,现居江苏射阳。

有效朗读原来如此精彩